觀察站/陸船僵局癥結 在兩岸政府態度

陸籍漁船翻覆造成2名漁民,引發兩岸關係緊張,連燒近半個月仍看不到落幕契機。圖/金門海巡隊提供

陸船翻覆二死事件已出現蝴蝶效應,從單純海上執法糾紛擴大爲政治風暴,連燒近半個月仍看不到落幕契機。此事陸委會介入打破傳統協商機制後完全失控,上升爲兩岸面子問題,陸方藉機部署重兵施壓,既要打破海域規則,更進一步要掌握司法主導權,打臉蔡政府並警告將上任的準總統賴清德;我方不可能低頭,但拖愈久,我方失去的恐愈多。

海巡艇驅離越界大陸漁船導致翻覆釀二死事件擾攘二週,海巡署第一時間隱瞞真相,致事態擴大,後續處理更荒腔走板,無法自圓其說。執勤本具正當性,和對岸也有默契,造成二死事件只要不是蓄意,在傳統機制「紅會對紅會」即可協商解決,如今卻難以收拾,金廈間因善意默契而存在多年的禁止、限制水域一夕消失。

整件事暴露海巡執法粗糙與失誤,且觸及兩岸高度敏感及互信薄弱的核心問題,從海事糾紛上升到政治事件,演變成兩岸政府的博弈。臺灣官方危機處理失策,循臺灣政治操作模式試圖硬拗,先誤導再誤判,卻一步錯步步錯,將活結打成死結,如今每天會談的海巡署和死者家屬代表已難以自主,解開僵局的癥結在兩岸政府態度。

兩岸爲陸船翻覆事件談判之際,大陸當局火速祭出文攻武嚇組合拳,赴金門代表團採人道姿態佔據道德制高點,配合重兵施壓步步進逼。本月十九日,金門藍色公路遊艇「初日號」遭福建海警強制登船臨檢,陸方既「以牙還牙」又宣示海上主權;雙方談判僵持陸方又出招,福建海警廿五日巡弋金門海域,艦艇規格再提升。

發展至今,陸方策略環環相扣,反映對臺灣處理方式的不滿與不信任,又強勢爭取對臺海域和司法主導權;海巡署卻只想花大筆納稅人的錢息事寧人,在不敢讓衝突升溫情況下一路捱打,除了拒絕,毫無招架之力。

金門與福建圍頭民間有深厚情誼、互動頻繁,圍頭更有「兩岸通婚第一村」美稱,金門人因此質疑陸委會、海巡署主導的協商將情勢帶往僵局。陸方談判代表提出要真相、道歉、賠償訴求,不是完全沒折衝空間,但海委會主委管碧玲等綠營人士發言不斷堆高敵意,提油救火,恐讓兩岸及人民造成更多誤解與敵意,埋下更多可能隨時引爆的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