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護員的足跡,三江源的希冀
【生態聚焦】
在世界之巔、三江之源,坐落着我國最大的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它是中國乃至世界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典型而珍貴的高寒生態系統,綻放着高原的生命之光。在這片聖潔的土地上,不僅萬千生靈與山河大地渾然一體,世居於此的高原牧人也融入其中。他們敬畏自然,依存自然,更用他們的方式世代守護着自然。當我國創建三江源國家公園並實施“一戶一崗”的生態管護員制度後,他們說:“我家現在是國家的公園,黨和政府每月還發給我1800元補助,我必須保護好這裡的山水草原。”
爲了解牧民參與國家公園管理的實際情況,2022年夏季,我們奔赴三江源,走近“生態管護員”這個特殊羣體。通過在青海省瑪多縣爲期一週的入戶調研,我們發現,在管護員的足跡中,無聲的堅守是那樣篤定,無形的改變正在發生……
1.堅守,源自一份敬畏與感恩
生態管護員是一份來之不易的工作。當有的保護地忙着把原住民遷出深山搬進城鎮時,三江源國家公園採取了讓牧民守護家園的做法。這既是對世居民族的尊重和包容,更是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探索與實踐。爲實施這項政策,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每年投入3.7億元,支持園區內1.7萬名生態管護員開展工作,每名管護員每年可獲得21600元的補助。
當這份工作與牧民的敬畏和感恩之心相依相融,“堅守”就成了這片土地上的執着信念。
敬畏生命是鐫刻在三江源牧民靈魂深處的行爲準則。在萬物有靈、衆生平等信條的引領下,牧民們形成了一套崇拜神山聖水的樸素生態倫理思想。於是,當崗位賦予他們巡視、監督、保護生態的責任和義務時,他們欣然接受並心懷感恩之情。“您對實施生態管護員政策有什麼感受?”我們問。很多人微笑着作答:“這本就是我們的家。守護家園,還給我們發工資,這份工作好!”
因爲敬畏,他們尊重並善待每一個生命。當大雪封山或偶遇傷殘動物時,他們每年會自發組織3~10次救助行動,每次都竭盡全力。記得兩年前在三江源的另一個片區訪談時,我們問一位善良的年邁管護員:“救助了那麼多野生動物,您的生活費搭進去不少吧?”他低下頭羞澀地說:“不夠借錢唄。”也因爲敬畏,他們撿垃圾、阻盜獵,合力築起一道高原生態系統安全的防護牆。“如果沒有物質獎勵,你們會自願採取以下行動嗎?”在我們調研的多選題裡,幾乎所有人都選擇了“救助野生動物”“清理草原垃圾”“栽種草種修復草地”“制止違法開採和盜獵”等每一個選項――這不正是淳樸的他們對天地萬物的大愛嗎?
因爲感恩,他們盡職盡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巡護日誌上記下途中所見所聞所想,也在相機鏡頭裡留下沿線岩羊和雪豹等野生動物的身影。也因爲感恩,突遇車輛故障或者通信訊號中斷,或者風雪不期而至時,他們便就地過夜,從容克服艱難,不負黨和政府所託。
這是堅守的動力,更是三江源的文化與自然生態得以保護、傳承的根基。
2.改變,在高原上那一串串足跡中
在無聲堅守的同時,高原上那一串串深淺不一的足跡,也在記錄着這裡無聲的改變。
肩負“管護”的職責,曾經的高原牧民穿上統一的巡護服,穿梭於草灘與戈壁間;曾經勒馬揮鞭的手,開始拿起紙筆、舉起相機,記錄生態家園的點滴細節,“資源利用者”變成了“生態守護者”。這種轉變受外界驅動,更由內在生髮。“您可以在保護這裡的山水草原中發揮什麼作用?”“主要作用!”出乎我們的意料,絕大多數受訪者如此回答,另一小部分則認爲自己發揮着配合政府的輔助作用,但無人認爲管護生態僅僅是政府的事情。
隨着自我定位的轉變,高原的人地關係也變得更加融洽。在常態化的巡護下,偷盜獵等違法犯罪行爲顯著減少。當我們向少數未選擇“自願制止違法開採和盜獵”選項的居民問及原因時,他們說:“盜獵都沒有了,還用我們去制止嗎?”還有不少受訪者坦言,成爲管護員後,家人的環保意識提升了,對孩子的生態教育也更加重視了。若有機會,他們願意承擔國家公園建設的更多工作。
與此同時,人與人的關係也在悄然改變――社區鄰里關係和內外信息通道因爲管護員政策而得以改善。巡護工作山高路遠、責深重大,管護員們常常結伴出行。以往因地廣人稀而往來甚少的高原牧民,在管護員崗位的聯結下,開始走近和了解彼此,並逐漸接觸到更多的外界信息,思想交流與碰撞形成的生機與活力開始在高原社區顯露、迸發。
3.未來,更多的改變值得期待
在生態管護員政策的激勵下,本就神聖祥和的三江源正在走向更加和美的未來。着眼更高的目標,這個良性互動的生態系統將會有更多改變值得我們期待。
首先是家庭收入的提升。爲推行生態管護員政策,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每月1800元的工資對於高原人民而言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不過,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生態管護員的生計依然有較大的提升、改善空間。在地廣人稀的三江源,每位管護員日常巡護的路程可達上百公里,按每月巡護24天計,汽車和摩托車等巡護用車的油費開支比較大。由於高原道路崎嶇難行,每月維修車輛3-4次屬常態,外加巡護時的餐費支出,一個月下來,巡護工資也就所剩不多了。可見,要提升這筆資金在保障生態管護成效和改善管護員生計方面的雙重效用,還需就資金使用效率、多元融資渠道等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其次是生活基本設施的改善。相對內陸地區,三江源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較爲落後,道路條件、通信訊號、供水供電設施等還不夠完備,在給當地居民生活造成不便的同時,也影響到生態管護員的工作成效。因此,在生態承載力範圍內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進一步改善當地生活條件,是高原人民共同的心聲。
最後是社會各界的更多關注和支持。作爲一顆閃亮的高原明珠,三江源國家公園內社會生態系統的和諧統一,需要來自各級政府、社會組織、科研機構、企業團體等社會各界力量的參與、支持與貢獻,只有統籌整合人、財、物、智等多要素,才能形成合力推動高原地區的善治和良治,促成更多更好的改變發生。
茫茫高原,聖潔世界。生態管護員記錄着這裡的自然、地理信息,守護着這裡的生態、生物安全。他們的足跡,是三江源的希冀。未來,隨着一系列的正向改變,必將有更多人關注並支持這個肩負重要使命的羣體,合力爲他們提供更多的資金和物質保障,營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共同譜寫黨和國家關於三江源生態文明戰略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