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大陸自貿試驗區發展趨勢分析

爲了吸引外資大陸近年來仿照80年代的深圳和90年代的上海浦東,在各地廣設自貿區。圖爲廣東自貿區。圖/新華社

今年是大陸「十四五」的起始年。大陸官方指出,在「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準,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原則下,將完善自由貿易試驗區(自貿區)佈局,並賦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權。可預見,「十四五」時期自貿區將成爲大陸對外進一步開放的重要「窗口」。因此,其發展值得關注。

大陸近年來廣設自貿區

所謂的自貿區(Free Trade Zone, FTZ),是指在主權國家地區關境以內,劃出特定的區域,准許外國商品豁免關稅自由進出;狹義的自貿區類似出口加工區廣義的自貿區則包括自由港和轉口貿易區。簡單講,就是實施特定稅收和海關監管政策的自由貿易園區。然而,大陸近年來設置的自貿區和上述定義不盡相同,其包括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實施自貿區政策,主要在推動貿易便利化改革;在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則以推動投資自由化、金融國際化、監管法治化方面改革爲主。也就是說,大陸仍是社會主義體制,因此雖然一樣採取「境內關外制度,但其自貿區和西方國家的自貿區並不完全相同,主要是作爲政策開放及創新的試點地區。

爲了吸引外資,大陸近年來仿照20世紀80年代的廣東深圳和90年代的上海浦東,在中國大陸各地廣設自貿區。2007年十七大時,就把自貿區建設作爲國家戰略;2012年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而自2013年上海自貿區設立迄今,大陸從沿海到內陸、從國土邊緣到海島,共成立了21個自貿區;且除了海南全島示範,其他多是大約120平方公里的片區。其中,除了上海採取不可複製和推廣的特殊「差異化試驗」,其他多數自貿區都以「可複製可推廣」爲原則,在政策落實後往周邊覆蓋。

大陸自貿區任務各有不同

根據大陸商務部統計,大陸自貿區設立迄今,在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政府職能轉變等方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經驗達260項;並在大陸不同區域進行了複製推廣。值得注意的是,爲了因應2018年以來美國發起的貿易戰、科技戰,以及2020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大陸加快了自貿區設立的腳步:2018年增設10個自貿區、擴展了原有的浙江自貿區範圍;2019年新設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2020年更將海南自貿區升級自貿港

大陸當局指出,這些遍及中國大陸各地的自貿區各具特色、各有側重,不僅依託各省市產業特色、區位優勢進行規劃,在對外開放戰略中也扮演着不同角色。可以這麼說,大陸之所以廣設自貿區,是希望透過更多優惠與貿易開放措施,吸引更多外資、同時加強與鄰國的貿易關係;更宏觀來看,是爲了深化改革及擴大開放,以促成內部產業的升級,並深化與全球經濟的鏈結

大陸自貿區的未來發展

由於自貿區具有高度試點性質,具有制度優勢及政策彈性;相較其他地區,具較大投資誘因。根據大陸官方統計,自2013年到2019年,大陸18個自貿區以不到千分之四的面積,吸收了超過15%的外資。

因此,可以預測,「十四五」時期大陸自貿區政策將朝向以下兩個面向發展:一是持續擴區。大陸將透過例如縮減投資准入負面清單、跨境金融和資本帳戶試點,以及規則、管理、標準等制度開放方式,讓既有的21個自貿區更爲自由化與便利化,以吸引更多外資;與此同時,透過進一步擴區,增加自貿區賦能;二是繼續增設。爲了平衡區域發展、增加經濟動能,以及翹動「雙循環」戰略,大陸將持續增設新的自貿區,特別是湖南、安徽、甘肅、內蒙古青海中西部省份,將是下一波的重點。

然而,雖然未來大陸的自貿區將更有利企業投資;但其發展並非沒有隱憂。對大陸來說,遍地開花的自貿區,將造成幾個問題:首先,要如何突顯差異以避免各省市盲目爭奪資金和人才?其次,要如何避免各個不同自貿區的重複投資?最後,如何防止企業爲了享受優惠套利而進駐?這些問題的因應,都攸關自貿區的發展和成敗,也考驗大陸當局如何在發展和監管之間的取得衡平。另一方面,在大陸透過自貿區的推進吸引臺灣企業人才時,我政府該如何因應?企業又該如何抉擇?對兩岸經貿又將造成怎樣的結構性影響?這些問題,都是臺灣各界必須「超前部署」共同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