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美豬進口重創庶民幸福

豬肉國人最喜歡的肉品,不論是萬巒豬腳、或是赤肉焿、滷肉飯肉圓香腸貢丸水餃等等,都是臺灣國民美食,也是臺灣幸福庶民生活的重要寫照。

而在這國民美食的背後,是一個臺灣農業的重要產業鏈,支持上述這終端B2C的國內庶民市場。依農委會網站的資料顯示:「豬肉爲國人重要肉食消費來源,近三年平均供應上市毛豬約1,000萬頭,每人年消費豬肉約40公斤,與水產類平均消費量41公斤相當接近,佔肉類消費量51%。」

在現今蔡總統預警地宣佈,開放含瘦肉精美豬可以進口後,自此,瘦肉精的豬肉即可大大方方地與國人見面:它若出現在大街小巷市場中所販售的滷豬腳、赤肉焿、滷肉飯、肉圓、肉丸、水餃裡時,國人是否能接受?是否仍能自由自在地享受這國民美食而心無罣礙,是一大疑問。

若是國人疑慮未消,則在「民以食爲天」的問題上,一定會有所糾結,而其結果,雖不致有「拚死吃河豚」般的嚴重性,但若難免引起健康上的疑慮時,則勢必導致消費上的保守,從而重創豬肉從上游生產、中游批售,乃至下游攤商美食整個產業鏈,若此,則不但產銷體系會嚴重受創,國民消費也會裹足不前,在生產者供給方)、消費者需求方)都不利、且彼此都不信任的情況下,經濟學裡的無謂損失(deadweight loss)將會很大,這一定會造成國民的不幸福感大增,其後的政治與經濟影響效應殊難預料

庶民經濟常指的是中產階級及中產階級以下百姓的生活及生計,他們的幸福更應是執政者初心。人們也常批評,GDP的衡量它不只太過簡單且沒有溫度,因此,馬總統於2012年宣示,自2013年開始,由主計總處參考OECD的美好生活指數(Your Better Life Index,BLI)架構及統計,開始編制我國的「國民幸福指數統計」。而該指標自2013年開始逐年發佈至2016年,惟於2017年開始,因預算被砍而戛然而止。

現若細究上述「國民幸福指數統計」的編制方法,它必將會忠實地反映在原指標中的「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的子項目中,然現今,我們已無法經由國家有公信力的調查,據以反映出國人對美豬進口決策唐突及庶民幸福生活感的剝奪,實屬遺憾。

另就本文所關心的美豬問題,也有人認爲,美國豬肉價格較低,因此,它或許與不含瘦肉精且售價較高的本國豬之間,產生彼此替代的結果,因此,就國民的幸福生活來說,也可以有加分的效果。對於這樣的推論,本文認爲是過於草率,這是因爲中低收入的國民,他們未來面對本土豬及美國豬,因美國豬售價較低,致使其食用機率大增,相對的,高收入的國民纔會有較高的可能性,特別選取不含瘦肉精的高價本土豬,(就如同特別去專門店有機蔬菜般),如此一來,這種消費傾向,極可能造成豬肉市場上「劣幣(含瘦肉精的美國豬)驅逐良幣(不含瘦肉精的本土豬)」的反淘汰效果。

再者,若強辯說,含瘦肉精美豬進口後,國人仍可選取不含瘦肉精的高價本土豬時,對一慣不吃瘦肉精的臺灣庶民來說,則猶如晉惠帝何不食肉糜般,直讓人不敢苟同。

上述困局,是否能經由政府強制標示,而達成市場區隔的效果呢?答案很可能仍是否定的,其理由是:

一、該標示若出自政府的授權或要求,基於此次蔡總統無預警地宣佈開放含瘦肉精的美豬進口,人民仍能信任重創庶民幸福感且十分礙眼的「標示」嗎?二、其稽覈成本過高,人力不足,一定會導致其公信力的銳降。三、即使上述標示能完全成功,它又無可避免地讓臺灣的百姓陷入是不是要吃「有機蔬菜」般?或多久才能奢侈地打一次牙祭的惱人困擾中,這一定是個很不幸福的漫漫長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