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影響經濟發展的疫情故事

曾經成功預言2001年網路泡沫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羅伯席勒(Robert J. Shriller),新出版《故事經濟學》(Narrative Economics)的相關研究發現:經濟發展趨勢和考慮財經投資,不能只看理論模型和量化指標,網路社羣的對話、耳語和故事、甚至恐慌或謠言,都會影響大衆心理,造成推動或改寫重大經濟事件關鍵因素

應用席勒教授的理論,今年來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出現了那些影響全球經濟的故事?未來將會如何持續影響人們的行爲和財經趨勢?我們可以採取什麼行動對策?以下針對現況和可能的未來預測,嘗試說明分析:

故事一

搶購囤積、政府管制:疫情開始流行時,陸續從世界各地傳出可怕的感染和死亡慘況,加上媒體報導和社羣的渲染,立刻影響國人心理,即使臺灣不嚴重、氛圍上仍人人自危,口罩酒精防疫物資全民搶購的瘋狂熱潮

當時的疫情發展,造成醫療資源短缺、防疫物資和檢測儀器生產供不應求的社會經濟現象。政府的徵收和分配管制成了違反自由競爭機制,但卻是穩定民心的必要之惡。

故事二

鎖國封城、慘淡經營:嚴重疫情導致處處風聲鶴唳,各國紛紛封鎖邊境,執行營業限制和宵禁,餐廳旅館旅遊乏人問津,各地紛紛傳出裁員勞工失業事件,也形成股市持續下跌和經濟停滯的失衡現象。政府和社福機構陸續推出食物銀行、失業津貼、振興券,安心旅遊補助和減稅等方案,餐飲業推出外賣、預購優惠券、兼營網購航空業推廣僞出國旅程應變措施,成了無可奈何中的短期救急辦法。

故事三

集會學習與國際貿易交流受阻:如韓國首爾等許多國家地區陸續傳出羣聚感染的故事,報章雜誌、電視和網路社羣天天討論相關議題;嚴峻的疫情威脅造成政府禁止大型集會、以及許多國家長期停班停課的交流學習障礙。教育訓練補助、視訊會議、遠距教學、網路行銷等方式蔚爲風潮、相關數位器材軟體大發利市,也加速促成了難得的企業數位轉型契機。

故事四

全球瘋搶疫苗、分配不均成隱憂:疫苗的成功量產與充足供應該可以解決這一波又急又猛並且持久的疫情,也是最好的治本對策。雖然輝瑞牛津與莫德納等疫苗開發先驅都已經傳出研發順利、12月下旬可針對優先羣體施打疫苗的好消息,但未來因爲冷鏈運送技術、產量和價格的限制,是否可能導致貧窮國家分不到疫苗的不平等現象?未來是否會形成貧富更懸殊的永續危機?有效疫苗問世後的相關議題與故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可能更爲深遠。

總結來說,今年疫情出現不斷流傳的悲慘疫情故事,已經造成前所未見的全球性衝擊,影響許多人的身心健康、生活品質和決策,形成更嚴重的失業、貧富不均和人際關係疏離等社會與經濟問題,也造成許多政府財政赤字增加和全球經濟衰退的惡果

受影響的個人、企業機構和政府,絕對不可像美國川普總統和川粉、認爲疫情會自動消失、鴕鳥式的自欺欺人,反而要正視疫情、全力以赴。除了自助助人,更要積極的防疫、抗疫以防範病毒的直接危害,設法以能創造市場的創新來突破營運困境、以及加速運用科技來進行數位轉型、克服疫情對營運發展的負面影響。

最後,各國都要持續投入更多資源來進行跨國合作以開發或取得疫苗,也衷心期盼美、英、德等先進國家能早日成功量產人人負擔的起的疫苗,並且得以經由國際性組織(例如WHO)的協商,能夠公平的分配疫苗,雨露均霑、早日惠及落後國家的貧民,讓全世界的普羅大衆都有機會依需要接種疫苗、免除染疫的恐懼和威脅。相信唯有如此,這一場威脅全人類健康與生命的新冠疫情連續劇纔可望完全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