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推甄──誰擁有升學的門門果實?

陳鴻逸

對於沒有太多假可放的大人而言,若家中正有準備考學生高中生的話,那麼清明節前後除了祭祖掃墓外,另一場重頭大戲可能就是陪着孩子南征北討地去不同學校面試、甄選。

推甄其實相對於指考的筆試測驗上,多了面試、書面資料審查個人性向測驗等多種方式評量。而這樣的評量下,確實也爲各學校(或各系所)招收到志趣較爲相符合的學生。而通過此種測驗下的學生們,筆者以爲,這很像在是海賊王裡的惡魔果實一樣,誰擁有(或誰幸運地吃到)惡魔果實,就能擁有強大的能力。確實如此,這顯得大學的推甄入學管道,也變得格外地艱辛,因爲沒有人知道別人擁有的能力是什麼,究竟要用什麼方法才能打敗別人。再回過頭來說,由於推甄的關卡頗多,竟也開始地使考生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

關於甄試(或申請),其實在於避免以「筆試」作爲唯一的衡量標準,期望透過口語、資料審查等方式,強化學生的其他特質,而有符合個人志願、學校發展媒合作用。然真實情況在於,當學生必須準備審查、舟車勞頓情形下,花費不僅僅是時間,還有龐大的精力金錢與無可比擬的文化資本。如此一來,對於中下階層、家境貧困、偏遠地區社會結構中的弱勢族羣而言,他們根本連找到「門門果實」的機會都沒有,更遑論可以使用此能力進入大學。

在此情形下,學校可能得以減免學生的報名費作爲獎勵、補助的條件,可是關於個人特殊才藝的培養、個人審查資料的建構車馬費以及文書資料的影印費等(還不包括其他如服裝特殊要求下的其他額外開支),都在在成爲了學生、家長的負擔,也成爲了不可承受之「重」。

綜觀來說,這確實是學校、學生及家長之間相互拉扯、糾結的矛盾處,學校希望招收到優秀、符合校系發展的學生,學生也希望藉此找到理想目標和校系,但並非人人都能夠有這麼好的機會、管道甚至是資本。在此情形下,能否減少額外的開支,如書面資料份數、將審查資料電子化、集中在某些時段考試好減少學生過夜的必要性等等,或許都是可以考量方向。當然,一味地叫學校減少費用,其實也不盡公平,但如何在最簡省的方法下達到最大的效用,使學生能夠找到理想的目標,又能夠不在多重的限制下能達成,相信這纔是最大的考驗,也是一種智慧的延伸纔是。

作者陳鴻逸,彰化師範大學博士生。以上言論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