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衆懶得動腦,作者懶得費心——警惕影視創作的低智化傾向

觀衆懶得動腦,作者懶得費心——警惕影視創作的低智化傾向

【影視銳評】

評分網站上影視作品評論經常出現這樣的吐槽。“這個作品看了就是圖一頓呵呵傻樂。”“看這劇不能帶腦子,否則會被低智內容鬱悶到。”不得不承認,當下影視創作存在一種低智化傾向。“低智遊戲”成爲一些綜藝節目創作的關鍵詞。某明星算出小學水平數學題,就被衆人奉爲學霸;三四十歲的藝人玩摺紙遊戲樂此不疲;一羣成年人在滿是肥皂水的溼滑場地搶玩偶搶了半個小時。如此無聊的設置使節目充斥着假笑、假嗨的尷尬氣氛。參演明星嘉賓脫口而出:“我覺得自己像個傻子!”部分影視劇裡也出現了低智化內容。敘事平鋪直敘,看開頭就猜到結局。情節轉折生硬,臺詞表演誇張,特效和服化道虛假;人物行爲荒誕,缺乏基本的邏輯思維,宛如推進劇情的工具。更有甚者,片方直接將“無腦劇”“傻白甜”“雷人”當成營銷標籤,把看作品“不用費什麼腦子”的特質賣點宣傳。在某劇營銷文章中竟出現這樣的表述:“就這樣不用思前想後,看什麼伏筆和反轉。純粹地討好着觀衆的心情,未嘗不可啊。”從創作到營銷,部分從業者不但對作品存在低智內容的問題不加反思,反而接受得相當坦然,這種傾向應引起業界警惕。

當下部分收視羣體由於生活工作繁忙緊張,傾向於在觀看過程中釋放壓力、消遣娛樂。觀衆懶得動腦,創作者懶得費心。在商業邏輯的指揮下,一些創作者將部分觀衆的片面訴求奉爲圭臬,將“一味求爽”當成創作首要原則,把迎合低水平閱讀甚至低級趣味作爲“過人之處”,兜售廉價慾望,迴避深邃、追求淺白、顛覆經典、解構崇高。這些以吸引觀衆爲出發點的低智化內容還勉強能理解,而基於廣告植入等商業變現考量出現的低智化內容就讓人更難接受了。有的創作者把商品推介的內容生硬地嵌入創作邏輯中,使作品變成某品牌的“定製廣告”,消解了創作的思想內涵社會價值。

這類作品雖然藝術質量不高,卻可能憑藉出演者的知名度、劇情的話題度、營銷的高手段吸引觀衆,獲得較高收視成績。這種藝術質量與收視成績倒置的弔詭現象若一再發生,正常創作的生存空間就會被擠壓。屆時,向思想深處進發的創新探索意識和精益求精的藝術匠心會受到衝擊,嚴肅題材、有藝術含金量的作品就會減少,藝術理當服膺真善美審美理想也可能被動搖,創作將被引入一個思想空心化的輕時代、微時代。

影視創作承載娛樂功能,本無可厚非。但經過藝術薰陶和思想洗禮的會心一笑和內心空虛、頭腦空白的呵呵傻樂是兩回事。一旦“娛樂”變成“愚樂”,受影響的不只是影視產業的健康發展,還有主流文化的構建。低智化內容屢屢見諸屏幕,表面上看着熱鬧,實際上沒什麼營養,更別提激發人們別樣的人生思考了。影視欣賞原本那些恍然大悟、回味無窮的收穫少了,淺薄就會變得合情合理,思考和意義反而成了矯情。假以時日,以一種空虛滿足另一種空虛,以一種無聊填補另一種無聊,不負責任的愚樂會讓欣賞始於搞笑、終於麻木,使社會在智識和審美上趨於淺薄和平庸。

愚樂內容氾濫,是影視文化貧血病根所致。在資本邏輯的裹挾下,業界存在浮躁心態。有的從業者將變現能力的考量置於藝術創作的需要之上,只熱衷於收視成績和話題數據的廝殺。爲追求短平快的高效率,採用快餐式的生產模式,幾個項目同時上馬,“多核運算”。爲儘快完成規定動作,他們沒空學習思考,無暇深入生活體驗。少了文化血液滋養,創作只能在俗套的戲劇框架下填充乾癟無趣段子,不僅使作品失卻了應有的精氣神,也讓藝術陶冶情操潤澤心靈的本分變成了鏡中花和水中月。

觀衆們的見識和智慧隨時代不斷進階,影視創作的思路怎能停滯不前,依舊在低智化的套路里洋洋自得?欲從“文化貧血”的窪地走向“文化富礦”的高地,影視從業者應始終保有學習積極性,不斷提高文化水平和藝術功力,並秉持“十年磨一劍”的信念投入創作。與此同時,我們還應想方設法吸引更多文化領域的專家學者,對影視文化的內涵深入探究、精妙解讀,對創作生產、發行營銷深度介入、積極引導。相信這種由專家學者加影視從業者組合的聯盟,將爲產業注入新的活力,成爲影視藝術崛起的新支點

(作者:薛晉文,系太原師範學院副院長;李蕾,系本報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