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與夢想》:爲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帶來新突破

適逢建黨100週年,講述中國共產黨百年波瀾壯闊歷程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光榮夢想》已於5月25日正式播出。本劇自開播以來收視率一路飆升,截至6月6日,該劇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超3.2億,官方抖音單個視頻最高點贊量超8.7萬,主旋律電視劇熱榜TOP1,騰訊視頻電視劇熱度榜TOP1,愛奇藝電視劇歷史榜TOP1,貓眼全網熱度電視劇榜TOP1,豆瓣全球實時熱門電視劇榜TOP5,北京、東方兩家衛視最高收視率達到4.284。

事實上,類似《光榮與夢想》這樣跨度極大,反映中共一大到抗美援朝30多年曆史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要想在40集的篇幅裡將故事講的明白透徹,跌宕起伏,同時又能吸引大衆關注,讓大衆都能產生共鳴,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光榮與夢想》卻做到了這一點,這無疑爲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帶來了一種新的突破

突破體量限制 關注人物塑造

拍攝跨度較大的歷史劇,最大的難題就在於導演如何在衆多人物和事件中有所取捨,找準角度,將故事講得真實且富有藝術感染力。

以《光榮與夢想》爲例,這部劇時間跨越30多年,劇中真實歷史人物超400人,場景多達700多個,故事脈絡複雜,從規模、規格上來說,《光榮與夢想》都是名副其實的“大體量”之作。導演在處理這樣的大體量作品時,在以下兩方面中有所突破。

一方面,導演十分注重人物塑造而不是流水賬式的歷史鋪陳。導演劉江在接受採訪時,就曾經表示:“我們承載的載體雖然是黨史,但是我們要按文藝作品的故事規律來講述黨史。黨史和故事是有很大區別的。黨史的主體是黨,是抽象的一個主角,是一定的羣像組成了一個抽象的黨的概念。可是故事是寫人的,是由一個個個體組成,這就是很大的不同。”縱觀《光榮與夢想》,導演更專注於每個角色的細膩塑造。除了主角毛澤東之外,從楊開慧方誌敏瞿秋白陳賡乃至蔣介石,充分挖掘歷史人物生活工作中的小細節、小故事,在不同的篇章中,以重點人物的塑造爲主,以人物帶動故事情節發展。最典型的例如瞿秋白的人物塑造,雖然他不是主角,但在紅軍長征轉移歷史大背景下,導演特別描寫了瞿秋白被俘後英勇就義的章節,尤其是其犧牲的場景,瞿秋白神情自若,頭髮一絲不亂,穿着馬褲微笑着面對死亡。對瞿秋白的人物刻畫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革命的艱辛,更體會革命者堅定的信仰,讓我們更深的體會和感受到那段歷史。

另一方面,導演專注於情節的取捨。《光榮與夢想》所描寫的黨史歷程在其他同類題材的作品中已有較多展示。對於這些觀衆十分熟悉的歷史事件,導演力求文約而事豐,有些歷程則結合劇情以旁白臺詞展現,更多的是將重點放在那些重大歷史事件的真實情景重現和一些新內容新視角的展示上。例如劇情會在一些新發現的史料或以前表現不足的地方進行拓展,對“黃埔軍校的道路選擇”“東征”等此前未重點呈現過的歷史細節進行了還原演繹。在重大戰役、事件的展現上,更多用堪比“電影級質感”的鏡頭來描述,比如一大南湖遊船上的光影與音樂結合的特寫;湘江之戰水下攝影獨特視角近距離、沉浸式的戰役展現等。

突破敘事限制 主副線多元並行

歷史大劇線索衆多,以往很多同類劇要麼採取主角視角的單線敘事方式,要麼採取正反派兩方面敘事方式,但如此處理不免有些單調和枯燥。

而《光榮與夢想》在敘事上的突破在於主副線多元並行的方式,讓故事張弛有度,脈絡也更加清晰。本劇以黨的發展歷程作爲主線將不同時期的衆多人物串聯起來,每個時期均有個性鮮明的出彩人物登場。例如黃埔軍校階段,陳賡作爲高光人物之一給觀衆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工人運動,周恩來作爲主要的領導者向觀者展現出了果敢魄力的一面;方誌敏、瞿秋白等人物的犧牲片段也可圈可點,雖戲份不多但卻保證了每個人物的弧光不減。

本劇整體敘事形散神不散,人物生動立體,黨的信仰和精神始終貫穿全劇,使得本劇一經播出便吸睛無數。

突破風格限制 詩意紀實風格

主旋律劇集的風格大都宏大嚴肅。但這種“正”劇往往嚴肅而不活潑,宏大而不感人。而《光榮與夢想》在整體風格上卻展現出一種獨特的詩意化紀實風格,很多用戶在評論該劇時均表示:很多情節就像讀毛澤東詩詞,感覺到一種詩意的革命和詩意的青春

實際上,這種詩意化風格就是導演劉江的一種突破。劉江在拍攝之初就提出“見人、見詩、見細節、見衝突”,側重用詩意的影像來昇華人物和情節。例如第一集毛澤東看到楊開慧送給自己的木梳遺物,腦海中閃現着兩人牽手的畫面;李大釗走在刑場,畫面以仰拍視角展現其就義的宏偉背影;以及導演對片中楊開慧犧牲彌留之際的處理,向觀衆展現了楊開慧對毛澤東深深的懷戀以及甘願爲了革命而捨棄一切的大無畏精神。另外,劇中每個人物的犧牲導演都有意設計了黑白儀式感的瞬間,每個人物都不一樣。這些都是人性人情的一種外化,是來自於生活並高於生活的內心“詩”的一種外化表現。

不僅如此,導演在劇中音樂的應用上也有其獨特的匠心設計,有意使每段音樂都能夠“參與敘事”。音樂配合着劇中人物和情節的停頓、張弛、起伏、色彩,形成了一種“詩意化”的感覺。第一集中,故事將楊開慧唸詩的聲音作爲背景音,結合書信鏡頭,使聲畫交融,音樂隨之響起,使本劇的開端充滿詩意。

突破主題限制 引發情感共鳴

藝術作品往往最忌諱主題先行,尤其是主旋律歷史大劇,過於主題化的表現會讓我們看到一張張臉譜化的人物和枯燥的情節,很難引發觀衆的共鳴。

但是《光榮與夢想》也是一部主題先行的劇作。導演劉江接到最初任務時,甚至連片名都沒有,只有展現黨史、展現信念和犧牲精神的一個主題。如何讓這樣一個主題變成一部感人的藝術作品,是導演面臨的難題。爲了解決這樣一個難題,除了對情節的取捨、對演員的選擇之外,導演在創作中最爲重要的一個突破就是讓人物更加接地氣。

《光榮與夢想》因片中有衆多的偉人和英雄,所以原本就側重人物描寫。但正如劉江所說:“偉人”首先是一個“凡人”,也有情感、也會痛苦,只是他在重要關頭做出了“不平凡的選擇”。因此,《光榮與夢想》在人物刻畫和情意描繪上極其接地氣。在這裡歷史人物不再“高高在上”,導演更注重挖掘歷史人物生活和工作中的小細節、小故事,使一個個人物形象更具情感厚度和生活溫度,以情動人,產生共情效果。比如片中開始就出現了毛澤東梳頭的細節,其後毛澤東遠行,楊開慧贈梳子,兩人難捨難分。在工作間隙,楊開慧爲毛澤東梳頭。梳頭,是兩人感情的交流,也是他們革命情懷的遞進,梳頭這一細節的描寫尤爲令人動容。再如陳炯明叛變後,宋慶齡在避難路上不幸流產。在慶豐艦上的房間裡,孫中山親自爲宋慶齡拌了一杯糖水,而宋慶齡嚐了一口後,笑着說:“這糖是我給你預防低血糖的。”兩人默契的情感從這一細節中可見一斑。而如此有溫度的人物塑造方式,在本劇中均有多次呈現。

總體而言,從《光榮與夢想》的已播情節來看,注重人物刻畫,具有詩意化的講故事的方式,更容易和觀衆產生共鳴。《光榮與夢想》在表現革命者成長的敘事中,始終貫穿人物對社會和人生的叩問思考,對生命意義的積極追尋。許多年輕人正是被這種獨特的具有詩意的成長和奮鬥所感動,繼而成爲了主旋律大劇的粉絲。相信隨着後續劇情的進一步展開,《光榮與夢想》還將感動更多人,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到革命者少年立志的遠大抱負、青春激盪的生命活力、豐富飽滿的情感世界和堅忍頑強的拼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