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名爲ChatGPT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短時間內在全球狂攬1億用戶,一時間成爲熱議的話題。談到人工智能,前些年AlphaGo的問世,同樣令人印象深刻。萬衆矚目的“人機大戰”中,AlphaGo運用深度學習算法,乾淨利落地戰勝了世界冠軍韓國圍棋高手李世石,“阿爾法狗”一時間家喻戶曉,甚至登上了年度漢語熱詞榜單。
相較於AlphaGo在圍棋等特定領域的大顯身手,ChatGPT似乎更接地氣,真正實現了“飛入尋常百姓家”,它能夠通過學習和理解人類的語言來進行對話,還能根據上下文內容進行互動,像人類一樣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寫郵件、視頻腳本、文案、翻譯、寫論文等任務,受到人們的廣泛追捧。隨着ChatGPT的全球走紅,在市場利好因素的驅動下,國內外科技巨頭迅速跟進,相繼投入大量資金着手研發類似的人工智能。藉助這波熱潮,可以預見未來包括司法領域在內,各行各業的日常工作將會與人工智能緊密結合。
事實上,多年前人工智能已經在司法領域進行了一些嘗試,且富有成效。加拿大作家格拉德威爾在其著作《陌生人效應》中,記述了一項人工智能實驗。該項目由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穆來納森聯合芝加哥大學保釋專家共同開展,合作團隊蒐集了從2008年到2013年在紐約市接受提訊聽證的55萬名被告人的記錄,發現紐約市法官裁定準許保釋的人數大約爲40萬人。項目團隊建立一套人工智能系統,輸入這些提訊案件中檢察官提供給法官的相同詢問(包括被告人的年齡和犯罪記錄),通過統計、分析和評估,由人工智能系統處理這部分案件,並列出系統最終決定的40萬名保釋人員。這場司法領域的“人機對戰”,最終結果也比較懸殊。
相較於紐約市法官作出的保釋決定,人工智能系統選擇的40萬名保釋人員,等候庭審期間的重複犯罪率較前者少了將近20%。而且,雙方的信息並不對稱,紐約市法官作保釋決定時,有三種諮詢來源,包括被告人基本信息、地區檢察官和律師的證詞、法庭上對被告人的當面質詢。而人工智能系統只有被告人的年齡和犯罪記錄,但作出的保釋決定反而更加合理。書中,格拉德威爾將人工智能在保釋決定中的優異表現,歸結於其能夠通過大量的數據運算,一定程度上避免自然人在人際交往中因爲存在“預設立場”和“透明性原則”(假定交往對象能夠言行一致)而產生的誤判。
其實,人工智能帶來的利弊引發的爭議,本質上反映的是“人機”主體定位問題。2022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發佈了《關於規範和加強人工智能司法應用的意見》,提出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技術與審判執行、訴訟服務、司法管理和服務社會治理等工作的深度融合。意見明確強調,“輔助審判原則”,要求堅持對審判工作的輔助性定位和用戶自主決策權,無論技術發展到何種水平,人工智能都不得代替法官裁判,人工智能輔助結果僅可作爲審判工作或審判監督管理的參考,確保司法裁判始終由審判人員作出,裁判職權始終由審判組織行使,司法責任最終由裁判者承擔。
意見爲我們指明瞭人民法院在日常工作中,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人工智能有助於審理者快速整合法律法規、全面梳理涉案信息、精準推送類案檢索、批量製作格式文本以及提供裁判建議和量刑預測等,這必將對法院工作人員固有的思考方式、工作思路、辦案模式帶來全新的啓發,對於促進裁判尺度統一,保障司法公正,維護司法權威,提高司法公信力也有着積極意義。但是,我們應明白,裁判不能由人工智能作出,司法責任只能由裁判者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