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5接蘇花改環評初審通過 力拚2032年底完工

國道5號銜接蘇花改公路14日第2次環評初審,專案小組建議通過,無須二階環評,7月31日前補充資料後將送大會審查。(蔡明亙攝)

國道5號銜接蘇花改公路計劃14日第2次環評初審通過,7月31日前補充資料後將送大會審查。(高公局提供/蔡明亙臺北傳真)

國道5號與蘇花公路間大量車流往返,導致蘇澳交通壅塞,交通部高公局規畫「國道5號銜接蘇花改公路計劃」,2月環評初審未過,今2次初審,本案建議通過,無須二階環評,7月31日前補充資料後將送大會審查,按照期程力拚2032年底完工。環委則要求補正包括量化說明空污影響、補充涌水安全規畫、優化植栽補植比例、及具體迴應民衆針對施工便道設置疑慮等。

開發單位高公局說明,因應觀光旅次與往返臺北、宜花東地區車流預期增加,恐致蘇澳交通惡化,國5銜接蘇花改公路預計在國5末端與蘇花改的白米橋至東澳隧道間增設一條連絡道分流車輛,途中佈設多個短隧道穿越九股山、糞箕湖山,全長約7.1公里,總經費約178億元,盼透過聯絡道提升區域運轉效率。

此案2月首次環評初審未過關,今下午2次初審,開發單位針對上回環委提問回覆,此案將車流從臺9線轉至計劃路段,經臭氧影響評估,宜蘭縣氮氧化物年線源排放量爲1923 公噸,此案各時段衍生氮氧化物排放量約佔宜蘭整體排放量的1至3%,預估未來通車後衍生氮氧化物排放對區域內臭氧濃度影響應不大,另爲減少空氣品質影響,已規畫各項減輕措施。

因應短延時強降雨,開發單位計劃加強前進探查、打設長距離排水管,預先降低地下水位及視情況搭配止水灌漿工法,採遠排近灌方式,預防大量地下水涌出,若遇巨量涌水,將啓動停工機制。

此案預計於阿里史溪河道側設置施工便橋,但地方民衆擔憂影響景觀步道休憩功能,開發單位研議,若取消這條施工動線, 原這動線施作部分,改由3號隧道北口及5號隧道南口作爲工作面,整體工期恐增加20個月,將持續與居民溝通,取得共識後再施設以縮短工期。

環委關注施工範圍內植栽情形,開發單位說,初步調查約有1700株喬木,將優先移植到蘇澳服務區、匝環道及橋下附近空間,其餘再評估移植至宜蘭縣境內公園、景觀遊憩園區及校園等地。

環委審查後認爲,空污增量影響評估應以量化方式強化說明,車流轉移後空污排放量及位置變化對周邊環境影響,並補充施工期間道路洗掃長度、區位等規畫;針對沿線隧道涌水安全警示與安全緩衝規畫,例如停工和復工等,也需補充說明。

環委也要求,對於民衆對施工便道相關意見,應具體迴應調整後施工規畫與影響評估,同時評估替代方案;應加強沿線橋樑施工期間對承受水體的懸浮固體等增量影響評估並研提減輕影響措施;另檢核1號隧道北口地質特性分析結果正確性,強化破碎帶延展對工程影響;最後則是評估優化植栽伐除、汰除的補植比例自1:1調至1:1.2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