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低迷…加劇經濟分化、各自爲盟

經濟學家指出,當前全球貿易軟趴趴,主要歸咎於商品需求疲弱。而歐美及其他經濟體爲對抗通膨升息,造成全球經濟普遍放緩。

此外疫後消費習慣改變,可支配所得從過去多用在商品轉向服務。而旅遊除外,這些服務支出多半在國內產生。

通膨也給全球貿易帶來壓力。雖說穀物、天然氣等大宗商品價格已從去年峰點回落,食品與能源價格仍高過俄烏去年2月開戰前的水平,削減全球消費者的可支配所得。

美國商務部透露,今年上半美國總進口額年跌4%,出口年增2.6%。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今年全球貿易增幅料從去年的5.2%減爲2%,世界銀行與世界貿易組織則預測,今年全球貿易額僅增長1.7%。

LC Macro Advisors首席經濟學家柯多諾(Lorenzo Codogno)表示,這主要與疫後產能大爆發的全球製造業擴張減速有關。他說碎片化、去全球化及去風險化,在未來幾年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但他不認爲這會在一夕之間發生。

IMF等多邊組織的經濟學家,將全球貿易不振怪罪到整體經濟成長疲軟的頭上,尤其是已開發經濟體。他們也對地緣政治競爭對全球貿易的長期影響憂心忡忡,這可能讓壁壘分明的貿易集團應運而生,一邊投靠中國和俄羅斯,另一邊則依附美國及其盟友。

IMF首席經濟學家古林查斯(Pierre-Olivier Gourinchas)7月底曾提到,各國對彼此祭出貿易限制愈演愈烈,包括關稅及若干管制措施,這也會衝擊到直接投資。

不少經濟學家擔心,若是產能只移往政治盟國,本世紀的貿易榮景將風雲變色,轉而帶來沉重的經濟成本,陷入高價格、低效率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