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黃才郎

圖、文/非池藝術

黃才郎視覺藝術領域重量級評論家,也是國內少數具有全國知名度文化官員。2007年3月26日,他正式離開臺北市立美術館,轉任文建會第一處處長,暫時結束耕耘15年的美術館生涯。這個決定不僅讓美術界不捨,黃才郎也笑說自己還在適應中「到現在聽到有人叫館長,還會習慣性的回頭張望。」

您的行政經歷相當豐富且完整,在中央地方之間也經過多次的身分轉換,請問您是如何的快速調整心態?另外,在政策的推動上是否更能得心應手、切中要害?是這樣的,每一次工作上的轉換都是小心謹慎的換得更大的責任,不敢掉以輕心。 基本上在文化藝術領域內的每個行政工作其實很類似,我喜歡把它類比爲「創作性」的工作:社會上反映某種需求,而在行政上有資源的取捨跟拿捏,甚至某種條件下是有所限制。在某種資源上怎麼作分配,我想這是蠻重要的,能呼應需求又有變化,就如一位藝文創作者不想因襲過去痕跡軌道去做每一個企劃案,那就如同創作般充滿無限創意。

歷任臺灣三大美術館館長,對於臺灣美術館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您的理想中,三館未來應該各自着重於方面專業領域繼續發展?它基本上有它隸屬單位的不一樣,有隸屬在文建會或直轄市,因爲其隸屬不一樣,上級給美術館的使命方向也不一樣,但是就其功能性而言沒有太大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說它對於坐落在北部、中部、南部地區面對的都是一個大區域生活圈,它的服務屬性其實是沒甚麼太大不一樣的,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我想三個館的屬性,看以什麼角度來看:對從事文化藝術工作者而言,最好都是不一樣的。使用它的機會會更多、更高,但若以大生活圈的角度來看,是差不多的。想看臺灣美術史臺中、看雕塑高雄、看國際當代跑臺北等等,這對一般民衆使用者來說不見的方便、是不友善的,應該要滿足車程兩個小時以內的觀衆。比方說在臺北、臺中、高雄都可以看到廖繼春楊英風,在實際經營上面,你所面對的歷史觀瞻也應該以本地藝術家優先。….完整採訪內容請見http://artemperor.tw/talks/70

非池中陪着你 藝術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