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馬路走輸小綠人 小心「心臟之癌」肺動脈高壓

(圖/中時資料照片 季志翔攝)

許多人以爲行走能力變差,走不遠、走路容易喘或是走路速度變慢,只是單純老化造成的衰退,然而,若本身爲自體免疫疾病相關患者,就該留心潛在疾病「肺動脈高壓」。

中華民國風溼病醫學會蔡長祐理事長表示,患有乾燥症候羣修格蘭氏症候羣)、紅斑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皮肌炎硬皮病間質性肺病變等自體免疫疾病者,會產生自體抗體和細胞激素,可能破壞肺動脈的內皮細胞造成肺纖維化,當肺部阻力增加時,右心室壓力同時也會增高,形成肺動脈高壓,長久下來右心室肥大,容易造成猝死危險。

由於肺動脈高壓在無明顯症狀時,並不會進行特定檢查,因此對高風險族羣來說,自覺症狀相當重要。蔡長祐指出,肺動脈高壓會使血液無法正常流通,組織缺氧時易造成喘、咳嗽、胸悶胸痛甚至行走時走不動。標準的肺動脈高壓檢查爲六分鐘行走測試,民衆在日常生活中可用過馬路時的「小綠人綠燈爲基準,若發現行走能力突然衰退,應及早檢查是否有肺動脈高壓疾病。

心臟之癌」肺動脈高壓恐猝死 醫師籲喘咳血腫暈要留心

中華民國肺動脈高壓關心協會黃偉春理事長說明,肺動脈高壓定義是平均肺動脈的壓力超過20毫米汞柱。當肺部動脈血管壓力過高,而使血液無法正常運送,長久之下容易引起心臟衰竭。黃偉春指出,臨牀評估肺動脈高壓患者的運動耐力,是採取六分鐘行走測試法,行走超過440公尺屬於安全的「綠燈區」;能走165到440公尺之間是需要觀察的「黃燈區」;無法行走165公尺就屬於危險的「紅燈區」。落在紅燈區的患者每3個月至6個月需回診追蹤。

肺動脈高壓的危險不易早期發現,醫師提醒相關的五大症狀爲「喘、咳、血、腫、暈」。所謂的「喘」可分爲四個等級,第1級爲不容易喘、第2級爲爬樓梯會喘、第3級爲過馬路會喘、第4級爲坐着就覺得喘。「咳」是指肺動脈高壓容易產生慢性咳嗽。「血」則是肺動脈高壓衝擊肺部血管,導致微血管破裂而有咳血現象。「腫」則因血液運輸不正常導致肢體末端腫脹。「暈」則分爲兩種,頭暈是因心臟血液輸送不良造成腦部血流不足,另一種則是更嚴重的暈厥,當氧氣瞬間無法供應或心跳突然暫停,有可能造成猝死。

黃偉春指出,肺動脈高壓成因多樣,原發性成因不明,容易發生在30-40歲年輕女性,續發性則可能與自體免疫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愛滋病肝硬化等有關。此外,本身有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纖維化,以及慢性血栓疾病的族羣,都應該特別留心。

黃偉春說明,肺高壓的診斷與檢查相對精密,目前可用工具包括心電圖檢查、心臟超音波檢查、胸部X光檢查、胸部電腦斷層核子醫學掃描、右心導管檢查,冀能完善評估患者狀況,並給予精準治療。另外,臨牀上也會透過抽血檢查BNP數值,黃偉春解釋,BNP是用來評估心衰竭的指數,正常標準應低於50以下,超過50以上就要注意相關風險。

爬山嘴脣就發黑 肺動脈高壓如何穩定控制

由於肺動脈高壓患者血氧濃度偏低,若久處高山或低氧環境相對危險。黃偉春舉例,曾有肺高壓患者前往武陵旅遊,結果卻出現嘴脣發黑、無法活動等狀況。另一位患者至阿里山登山,一到山上驚覺自己雙手發黑,測量血氧濃度後發現不到90,急忙下山接受治療。由此可見,患者生活型態必須跟着疾病改變,無法隨心所欲。

黃偉春指出,早年肺動脈高壓的治療成效不佳,平均存活可超過三年者不到一半。但隨着醫療科技進步,目前除了最新的標靶治療,也有多種藥物以及新型手術選擇,存活率上升到八成。提醒肺高脈高壓患者應及早就醫治療,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方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