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強生在寫作過程中跟自己對話,藉由寫作梳理人生。 (鄧博仁攝)
每個人都曾有過受傷的情緒,但郭強生將他的悲傷與痛苦拆成碎片,藉由小說《尋琴者》調音師主角的回憶一片片喚回,「回過頭來看這些回憶,那些難過與痛苦的情緒,往往不是一下子就爆發、飽滿的,而是參差的。因爲真正在面對人生的時候,事實上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你不可能在當下就明白到底有多痛,一定是散落在各個事件上,在不同的事件被一次次勾動。」
就如同一首鋼琴曲,郭強生表示,「我不可能一直重複的彈某個單音,而像是鋼琴奏鳴曲的共鳴一樣,這個鍵與那個鍵搭配,纔能有共鳴的效果。如今從50歲回顧,所有的傷痛,不管是過去的或還沒過去的,才終於明白這纔是人生故事的樣貌。」
郭強生表示,「我偶爾讀心理學類型的書籍,書中舉例告訴你,分析你是什麼樣的人,你該怎麼做,但人怎麼可能讀了就相信?文學反而可以處理人被傷害的情緒,讓人開始認識自己。我們談悲傷的文學書太少,如果能借由文學,讓讀者有所共鳴,才能開始真正的療愈。」
郭強生近年陸續寫下《夜行之子》、《惑鄉之人》、《斷代》,寫下同志身分、家族國族的歷史,又在《何不認真來悲傷》等幾本散文集中寫下人生的傷痛回憶,「一路下來,創作的脈絡是一致的,我所有的東西就是寫給自己,因爲我活過來了。我也被弄壞過,但我活下來了,所以用文學的方式跟自己對話,把它留下來。」
藉由寫作,郭強生逐漸梳理人生,「在寫的時候,我對於人生的選擇纔會比較清楚。我其實是個現實生活中很低能的人,對於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安排,我是完全無能的。我只能在寫的過程中跟自己對話,告訴自己,我還能把這個家維持多久就維持多久。因爲我沒有第二個家庭了。而且走到最後一定會是一個句點,所以我就準備好,爲了那個句點而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