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城市發展誰領風騷?

近來,中國城市發展格局出現了兩個巨大的變化

第一,以內循環爲主的雙循環戰略,意味着資源會在區域版圖上進行整體大騰挪,中西部少數幾個城市才能抓住這百年一遇的新機遇。比如有先進產業的西安、重慶,有四通八達立體交通體系成都

第二,成渝經濟圈極速升爲中國的第四極。在五年前的“十三五”規劃中,中央對國土空間的發展思路爲: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羣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羣,提升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城市羣開放競爭水平。培育中西部地區城市羣,發展壯大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城市羣。

成渝的排序,在東北、中原和長江中游之後。

然而,今年公佈的十四五規劃變成了“優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等城市羣,發展壯大山東半島、粵閩浙沿海、中原、關中平原、北部灣等城市羣”。

在位次上,成渝已經是妥妥的第四極。

短短五年時間,成渝經濟圈的戰略價值火箭式上升。

尤其是成都,已成爲下一個“全球一線城市”的最有力競爭者。同時,成都也是過去5年裡,中國進步最大的城市。

爲什麼會這樣?

去年8月,備受矚目的 GaWC 2020年世界城市排行榜出爐,27箇中國城市入圍。

該榜單將全球連通性作爲關鍵指標,衡量一個城市全球互聯互通能力。

成都是最大的那一匹黑馬:

2016年,成都連升4級至Beta-,排名100,在所有城市裡進步最快;

2018年,成都再度躍升兩級至Beta+,排名上升至71;

2020年,成都排名再次提升至59,僅次於香港、上海北京廣州、臺北和深圳

就GaWC排名而言,升升降降是平常事,但是像成都這樣一連三跳的城市,還真沒有第二個。

成都排名火箭式上升,原因就在於這個城市出現了歷史性的鉅變,甚至展現出承當中國經濟增長又一引擎的無限潛力。

回望改革開放40餘年,上海、深圳、廣州等城市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它們緊鄰大江大海的出海口,又具有深水良港,可以最先融入全球產業鏈。同時,背後還有縱橫千里的經濟腹地,進可攻,退可守。

而內陸城市想要接入外循環體系,基本要到上面這些港口城市中轉一遭。

重慶的機械裝備想要出口到歐洲,必須先通過內河運輸到上海,耗時耗力;大同的煤要出口到海外,必須先通過鐵路運輸到天津進行轉運。否則,真的只能內循環了。

這對於內陸城市而言,多少有點依附的意味。

成都,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撕開了一道道口子,深刻詮釋了“我命由我不由天”。

當別的城市還停留在規模經濟的時候,成都調轉船頭奔向了速度經濟。

十年前,天府國際機場開始規劃工作。2017年左右,天府機場的建設正式進入了快車道:

2019年5月30日,1號航站樓主體結構封頂;3個月後,2號航站樓主體結構封頂;

2020年6月,機場內唯一一條最高等級的4F跑道——西一跑道全線貫通;

今年1月,天府國際機場正式試飛,並將於6月正式投用。

成都,也將因此成爲繼北京、上海之後,全國第三個擁有雙國際樞紐機場的城市。

等到天府機場投入運營,必然也將提供更多的貨運航線和貨艙,幫助成都發展高端臨空產業,成爲中國下一個航空大都市。

除了空運,成都的陸運條件也獲得了極大的改變。

此前,成都的貨物想要運往歐洲,必須發往沿海港口出海。如今,成都卻成了世界性的集散中心

東南亞乃至日韓的貨物,跑到這裡進行集拼發往歐洲;

華晨寶馬的售後零部件,先從德國運到成都,再分撥至國內其他幾個零件配送中心;

TCL的物料,要從成都出發,再運往東歐的波蘭工廠進行組裝……

放眼全國,成都是中歐班列開行量最多的城市,2800多列的數量,佔了全國近1/4。

再加上12條國際鐵路和海鐵聯運通道,境外直達站點增至26個,成都的輻射範圍,拓展到歐洲、日韓、東南亞和美洲東海岸地區。

成都,早已不單單是大西南的集散中心,更是全球供應鏈條上的一個重要樞紐,集散全球的物流、資金流、人才流、技術流和信息流

於是,一個“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的格局也逐漸清晰起來:

向南,對接南亞、東南亞這個擁有2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

向東,參與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中原經濟區、華中經濟區合作,對接東部沿海甚至環太平洋國家先進生產力;

向西,通過中歐班列、國際航空門戶樞紐優勢,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支點;

向北,積極參與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

種種跡象表明,成都,不再是一個“內-內”節點城市,而是一個“內-外”節點樞紐城市;不再是一個區域性的中心城市,而躍升爲一個世界城市。

如果說全域開放的樞紐地位是一個全球城市的外向性指標,那麼,佔領時代前沿的產業結構則是一個全球城市的內核條件。

二十年前,成都的產業多爲勞動密集型,或者乾脆就是尖端軍工業,中間層次比較缺乏。

自中國吹響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後,成都積極承接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逐步往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取得了可觀的成績。

但是按照這種發展邏輯,成都的產業結構永遠落後沿海一個梯隊和時代,無法和沿海城市平起平坐。

近年成都排兵佈陣新興產業,在全國創新設立市級層面的新經濟發展委員會,顯示城市主政者決心彎道超車。

2017年開始,成都市規劃建設66個產業功能區,並給自己立下了目標:3年後,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口徑總產值要突破萬億人民幣。

在此目標下,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被委以首破萬億級產值的重任。隨後,整個電子信息產業鏈上的頭部企業紛至沓來:英特爾、京東方、富士康、華爲,覆蓋“芯、屏、端、網”四大模塊。

全國第一條京東方6代柔性AMOLED屏幕生產線,在成都面世

全球第一個華爲與電子科大打造的5G實驗外場,同樣在成都面世……

到如今,全球一半的筆記本電腦芯片、70%的iPad,都要在成都裝配和生產。截至2020年,成都憑藉一個電子信息產業就成功實現了3年前的目標,規模突破萬億元。要知道,2015年這個數值僅有4530億元。

與此同時,成都佈局的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綠色食品五大先進製造業,會展經濟、金融服務業、現代物流業、文旅產業、生活服務業等五大新興服務業,人工智能+、大數據+、5G+、清潔能源+、供應鏈+等新經濟業態也在蓬勃興起和快速發展。

喜人成績背後,是成都在實踐中不斷開展創新探索的結果。

如今,站在新的起點上,一方面,成都聚焦於縱向產業鏈的打造,大規模引入上下游企業,使得同一產業在空間範圍內不斷匯聚,放大規模經濟效應。

另一方面,成都也格外重視對橫向產業鏈的打磨,通過產業生態圈、產業功能區建設,構築起自己的護城河。

成都產業功能區的建設理念是產業生態圈。也就是說,要通過“畫圈”,打破產業功能區的物理界限,讓各類要素自由流動起來。

顯然,產業生態圈的創新實踐,已擺脫了單純的項目競爭、政策比拼,在更高層次系統集成,促進產業發展。

目前,成都66個產業功能區建設已初步成型,並優化調整 形成了14個重點產業生態圈。

得益於此,成都去年新登記市場主體達61.8萬戶,居15個副省級城市前列,全市新經濟企業也超過了45萬家,成效不凡。

其次,實現要素流動的手段是“場景”建設。

芝加哥學派認爲,都市娛樂休閒設施、各種市民組織的不同組合會形成不同的“場景”。這些場景蘊含着特定的文化價值取向,吸引不同羣體前來進行文化實踐,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這背後的趨勢是:隨着後工業時代的到來,城市生活的重心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過往以生產爲核心,現在以消費爲核心。城市發展的動力,就此翻天覆地。

那麼城市如何順應這個變化呢?我們目光可以看向美國德州首府、第二個硅谷奧斯汀,在新經濟新場景營造方面,奧斯汀可謂開出了一條先河——

沿河公園開闢出徒步的小路,戶外運動愛好者可以聚集於此,邊談半導體邊談自家孩子;

免費的網球場地,可以讓戴爾總部員工在結束繁忙工作後放鬆筋骨,切磋球技;

亞洲超市Hmart,不僅能給華人工程師味蕾上的回鄉,更能帶給他們強烈的歸屬感……

再加上奧斯汀強大的產業基礎、優美的環境以及相對低的房價,越來越多的硅谷企業和工程師搬遷至此。

以往,人們擔心以生產效率爲核心指標的“企業城市”硅谷,會成爲下一個底特律;現在,人們更看好硅丘——奧斯汀的未來。

2019年7月,奧斯汀與成都簽署了建立友好合作關係城市諒解備忘錄。

同在所屬國家的西南部,又同是經濟快速增長,產業佈局前衛的城市。成都積極追趕先進經驗,也別具一格提出了 “場景營城”理念,希望通過場景營造,讓興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同時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融。

在今年4月,成都就發佈了400多個新場景,釋放約1983.63億元的產業機會,可謂開創先河。

短短几年時間,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醫藥健康便成爲拉動成都經濟增長最強勁的三駕馬車。

2020年,成都誕生了首個萬億級產業——電子信息,該產業規模高達10065.7億元,位居全國前列、中西部城市第一位。其中,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高端軟件、人工智能、信息網絡六大版圖的關鍵技術領先全國。

裝備製造領域,成都以汽車產業、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智能製造裝備爲突破點,預計兩年後可以實現萬億級產業規模。

醫藥健康領域,這裡培育出西南科創板第一家上市公司成都先導,走出了中國生物醫藥園區競爭力第6名的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除此之外,成都還擁有四川大學、成都中醫大等醫藥健康領域專業大學、20多個生物醫藥國家重點實驗室,後勁十足。

這幾個產業,都是世界各國爭奪最激烈、最重要的戰略制高點。成都在製造強國崛起的歷史進程中,很明顯拒絕了被動承接、外延式擴張的模式,走上了主動開闢、內涵式增長的路徑。

成都精準發力新興產業,相當於抓住了時代的脈搏。

在三駕馬車的推動下,成都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高質量發展。

去年,成都GDP17716.67億,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7。今年1季度,成都GDP達到4552.84億元,排名全國第7,同比增幅17.3%,較2019年同期增長13.8%,兩年平均增長6.7%。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17.6%;

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長20.1%……

成都的十四五開局,可以說是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

成都發展這麼快,離不開當地近些年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的高效推進,以及營商環境的優化。

放眼全國,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各區域一直都在不斷探索。

深圳被稱爲“空氣政府”,在企業有需要的時候及時出現。

廣東則把千項服務放入微信小程序“粵省事”,實現1113項服務實現羣衆辦事“零跑動”。目前,這個移動民生服務平臺註冊用戶已經突破一個億。

而本世紀初,成都率先提出並踐行“服務型政府”,以項目審批爲突破口,開啓一場轟轟烈烈的政府工作機制改革。此後,全國各地紛紛效仿,行政服務中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20年過去,成都的營商環境在中西部仍然數一數二。

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發佈的《2017年中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指出,全國營商環境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是:

廣州、北京、深圳、上海、重慶、南京、杭州、寧波、青島和武漢。

3年後,排名發生重大變化:

成都、長沙兩個城市上升最快,併力壓寧波和青島擠進前十,排名分別爲第6名和第9名,各上升6位和11位。

全國營商環境排名前十城市名單/數據來源: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

優化營商環境,離不開社區服務能力的提升。在社區治理方面,北上廣深各地都不乏許多先進的經驗。

破解大型社區治理難題方面,可以將北京昌平區作爲樣本,其搭建了完善的社會治理大數據平臺,做了紮實的數據支撐和調查摸底,大膽設計修建自行車專用高速路,交通亂象逐步梳理。

上海靜安區天目西路街道則實現了居委會微信公衆號的百分百覆蓋,開通了24小時居委會信箱,打造無縫鏈接的全方位社區工作平臺,可以說代表了上海社區治理的高水平。

成都的經驗則是“打通社區這一社會治理的‘最後一公里’,通過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完善羣衆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

2017年9月,成都市委專門設立一個負責統籌推進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改革工作的職能部門——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屬全國首創。

以往,社區治理涉及40多個部門,必然導致九龍治水治不好水。有了社治委,就可以對社區發展進行統籌規劃、謀篇佈局。

在去年疫情期間,社會治理體系就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原本無法完成的社區疫情摸查和動態追蹤,通過社治委牽頭協調,各負其責,相互配合,就可以集結上千人的排查隊伍,三五天完成排查工作。

同時,在疫情期間,成都又在全國範圍內率先鼓勵戶外經濟,展現極強的韌性,當時還引來高層點贊,隨即在全國迅速火了起來,“成都模式”爲灰暗的疫情時分增添了一抹亮色。

得益於優秀的城市治理能力,成都吸引錢和人源源不斷的涌入。

2010年,175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成都。2020年,這個數量達到305家,在全國遙遙領先。去年,成都外商投資實際到位504.2億元,不僅在中西部領先,甚至超過廣州的493.72億元。

5月26日,四川省發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成都市常住人口突破2000萬大關,達到2093.8萬人,較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增加了約581.9萬人。成都也成爲繼重慶、上海、北京之後我國第四個人口超2000萬的城市。

伴隨着資源的集聚,成都的體量越來越龐大了。

2016年成都的建成區面積爲837平方公里。2020年一下子擴張到1300平方公里,增加了53.6%,勢頭十分兇猛。

數據來源:成都市統計局

這些,都是市場用腳投票的結果。

今天的成都,絕對是中國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它的汽車保有量,全國第二。生活何必996,一到週末出去遊。成都的休閒生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地的汽車消費。2016年,成都汽車保有量僅次於北京,位列第二。

到了去年,第二的位置沒變,但汽車保有量和北京的差距,從130萬輛銳減到50萬輛左右。在成都,汽車何止是代步工具,更是讓人輕鬆切換自然與城市,詩意棲居的時空膠囊。

它的地鐵里程,全國第三。截至2016年,成都地鐵開通里程僅108公里,剛剛擠進全國前十,不及天津和大連。2017年,成都提出要推動軌道交通加速成網,一場轟轟烈烈的地鐵大邁進就此開始。

如今,成都地鐵運營里程已飆升至518.5公里,一舉超過廣州,僅次於北上,最遠甚至延伸到距離市中心70公里外的天府機場。這一距離,是北京到首都機場、廣州到白雲機場的2倍。

它的高鐵通達度,全國前列。2015年底,成渝客專建成通車,成都剛剛實現高鐵零的突破。隨後幾年,高鐵建設速度加快。2017年底,西成高鐵開通,華北到西南有了高鐵大動脈。伴隨着成貴高鐵、成渝貴環線等一系列高鐵線路的建設開通,成都勾勒出1小時到達重慶、4小時到貴陽、8小時到長三角、大灣區、京津冀的“148高快鐵路交通圈”。

它的實體書店數量,全國第一。3522家書店構成了這個中國書店之都的骨架。但是成都仍不滿足,計劃今年建成天府藝術公園等文化地標10座,新增實體書店和城市閱讀空間100個,讓人隨時隨地能享受到文化的薰陶。

它的綠道,全球最長。2017年9月,總長1.69萬公里天府綠道開始建設,到2019年底,建成長度已經超過3000公里,並計劃到2035年全面建成。

它的公園形態,全國首現。東進戰略穿越龍泉山,把人口、產業和地鐵帶到成都東。以往的城市屏障成了比肩曼哈頓中央公園的1275平方公里大尺度公園。龍泉山爲脊樑,成都化身一個“一山連兩翼”的超級大城市,猶如一隻翩翩飛舞的蝴蝶。

這不僅是個生態理念,更是一個“公園城市”的遠大目標——用生態價值,激活空間的經濟、生活和美學價值。通過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社會文化的系統性變革,增加城市的競爭力。

以城聚人、以人聚產、以產興城。

基礎設施如火朝天的建設,讓成都人的生活越來越巴適。

今年1季度,成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12.3億元,同比增幅31.8%。這裡的全球奢侈品零售商數量,排名大陸第三名,僅次於最有實力的上海、北京。

作爲亞洲首個“世界美食之都”, 成都去年實現餐飲收入1124億元,餐飲業規模在全國排名前四。

截至去年底,成都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爲270天,優良比例達到77.19%。

目前,成都已摘得最幸福城市的桂冠12年,看這情形,它似乎還會一直保持下去。

過去5年,成都牢牢把握住城運,成爲獨領風騷的城市;未來5年,成都很可能會憑藉國運,乘勢實現又一次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