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研院攜手成大 首創全國第一座牙周病檢測利器

國家實驗研究臺灣儀器科技研究中心攜手成功大學、臺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出全國首創的「牙周病菌快篩套件」,並與成大簽下新臺幣880萬元的技轉合約,搶攻全球精準醫療商機。(國研院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9年統計資料顯示,臺灣40歲以上民衆罹患牙周病比例高達99.1%,居全亞洲之冠,國家實驗研究院臺灣儀器科技研究中心攜手成功大學、臺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出全國首創的「牙周致病菌快篩套件」,尖端醫今(4)日與成大簽下新臺幣880萬元的技轉合約,搶攻全球精準醫療商機。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9年統計資料顯示,臺灣40歲以上民衆罹患牙周病比例高達99.1%,居全亞洲之冠。臺灣每年花費在治療牙周病的支出超過11億元,中央健康保險署已將健保給付增列「牙周病統合性治療項目」,藉此改善國人口腔健康。

牙周病不像蛀牙疼痛,因此容易被忽略,但牙周病的危害往往不只是牙齦紅腫、刷牙出血、牙齦萎縮、掉牙等,而是連帶身體也會因爲牙周病菌到處亂竄而引發全身系統性疾病,嚴重者甚至可能致命,因此有「沉默殺手」之稱。世界衛生組織已將牙周病列爲影響全球人類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因此如何有效地篩檢預防與愈後追蹤,成爲一個重要的課題。

目前牙周病的檢測方式,主要是全口根尖X光檢查、牙周囊袋探測或進行細菌培養。全口根尖X光片檢查需拍攝約14張X光片,判斷每一顆牙齒的骨頭高度及齒槽骨破壞程度,牙周囊袋探測則是由醫檢人員使用牙周探針去探測每顆牙齒的牙周囊袋深度,但這兩種方法無法得知是哪一種病菌造成牙周病;細菌培養法雖然可以獲得詳細的病菌資料,但耗時費工且所費不貲,一般牙科診所無法操作而普及度不高。

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吳炳慶副教授團隊結合成大醫院牙科臨牀醫師,製作出可以快速且高準確度辨識牙周致病菌的適體 ,也開發出高靈敏放大試劑,整合爲一套牙周病專用的檢測系統並取得臺灣、美國專利;但因成大實驗室不具備開發快篩試片的設備與技術,因此停滯了將近1年。

直到國研院儀科中心執行科技部運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劃,與成大合作,針對成大的研發成果進行技術加值,將檢測系統優化,並製作出快篩試片;同時鏈結尖端醫加入,借重尖端醫的生醫檢測技術,進行商品試量產,終於成功研發出全國首創的牙周致病菌快篩套件。

成大醫院口腔醫學主治醫師丁羣展指出,有別於牙周病傳統的檢測方式,該快篩套件可以讓受測者在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與不適,且在診間內6分鐘內就可以快速完成檢查,對於牙醫師在診斷及後續治療提供很大的幫助。研究團隊也使用牙周囊袋深度探測結果與快篩套件檢測結果進行交叉比對驗證,確認快篩套件精準度非常高。

過去3個月這套快篩套件已在成大醫院完成600多例人體試驗先期分析,由於檢測效果良好,尖端醫決定與成大簽下880萬元技轉合約,希望能在短期內將這項產品應用於臨牀診斷,造福更多牙周病患,並以此搶攻全球精準醫療的兆元商機。

國研院4日舉行「全國首創即時診斷牙周病篩檢成果分享暨產學技轉合約簽約記者會」,正式對外宣佈本案。

科技部謝達斌政務次長透過影片致詞時表示,生醫與資通訊向來是臺灣具有競爭力的行業,特別是「精準健康產業」更具潛力!科技部向來大力支持學術研發技術的創新及推升,本次透過學校的創新技術與法人加速器的串接協助,不但研發出突破性的技術,也能快速商品化。科技部希望未來更多學校、法人與產業建構成鐵三角,輔以科學園區的聚落能量與國際接軌,爲發展精準醫療的生態系而一同努力。

國研院吳光鍾院長指出,國研院儀科中心所負責的「醫材加速器」多次傳來捷報,除了輔導學校團隊技術加值,更幫助串聯醫療器材產業及醫院,一次解決產業技術、驗證、法規、臨牀的關卡,降低研發成本及風險,讓產學合作可以加速前進,提高成功率。

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兼產學創新總中心主任莊偉哲表示,成大曆年來在產學創新一向表現優異,這次透過國研院儀科中心的協助,結合具備製作體外診斷醫材能力的尖端醫,將研發成果產品化,讓成大的創新技術可以躍升成爲產業助力,同時將研發成果落地,造福牙周病患,是最棒的結果。

尖端醫蘇文龍董事長指出,尖端醫系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技轉技術、於2000年成爲臺灣首家由經濟部衍生的生技公司,在檢測領域已有36年實戰經驗,不論在食品安全檢測或毒物檢測,技術都相當領先。這次透過國研院儀科中心居中媒合與成大合作,看中其高技術含量,決定與成大簽訂技轉合約,除了宣示擴張版圖,進駐南部科學園區,也展現競逐全球精準醫療市場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