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造潛艦原型艦 拚蔡卸任前交艦

國造潛艦原型艦7月完成封殼,9月下水,拚明年5月蔡英文總統卸任前交艦。圖爲國造潛艦IDS主要構型的模型艦。(中華民國海軍提供)

軍方消息來源透露,國造潛艦原型艦開始封殼,7月完成,9月下水,拚明年5月蔡英文總統卸任前交艦。但交艦完後,須由海軍做戰術測評,通過之後才能成軍,因此蔡總統任內不會編特別預算。另潛艦決定不做比較貴的絕氣系統,如果決定造後續艦,構型變化或修改不會太大。

由於完全封殼後,就看不到內部裝備,據瞭解,在政府同意下,海軍於3月初邀請國防院董事長霍守業帶領院內人員,及參與潛艦技術研發的大學教授,分批到建造潛艦的海昌工廠參觀封殼作業,接續將邀請立委與監委,首度讓軍方之外人員進入海昌工廠。據瞭解,霍守業看了很激動;國防院所長蘇紫雲說,潛艦從無到有,真的在現場看到,雖然隔段距離,令人感動。

國防院所長歐錫富日前發表文章,應是參訪後有感而發,他說,建立潛艦產業鏈:臺灣潛艦國造一波三折,多年來仍原地踏步,直到境外英商技術協助,並取得美國同意提供戰系、聲納與魚雷等關鍵武器裝備,才正式啓動建造工作。

文章指出,臺灣計劃生產8艘潛艦,第1艘原型艦今年下水,2025年服役。若一切順利,其他7艘將陸續建造。當整個潛艦建造計劃執行完畢,第1艘潛艦也達中壽性能提升之時;等最後1艘潛艦完成中壽性能提升,也是臺灣展開次世代潛艦建造時刻。

文章透露,國造潛艦原型艦不使用鋰電池與絕氣推進(Air-Independent Propulsion),除了考量臺海情勢與先進技術風險,主要在於成熟技術夠用就好的務實漸進作法。日本最新潛艦已經放棄絕氣推進而只採用鋰電池,成熟技術有效整合是臺灣發展潛艦的最好選項,何況若能充分掌握鋰電池技術,未來後續國造潛艦也能將鉛酸電池改爲鋰電池。

文章指出,國造潛艦英文稱爲自制防衛潛艦(Indigenous Defense Submarine),可用來防衛第一島鏈缺口,有效嚇阻共軍艦艇進入臺灣東部海域,藉由其隱蔽性能增強臺灣防衛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