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藍白宜善用「地方包圍中央」優勢策略(柳金財)

2024總統大選,藍綠白積極備戰。(中時資料照合成)

近日國民黨2024年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民調支持度,超越民衆黨參選人、前臺北市長柯文哲,逐漸攀升至第二。在聲勢逐漸上升的趨勢下,作爲「造王者」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親自邀集國民黨全臺縣市首長聚集,一方面探討設立各縣市競選總部及總統選戰策略,另一方面藉由聚集再拉高侯友宜政治聲勢,營造國民黨中央與地方團結一致形象,一時總統大選「地方包圍中央」政治形勢再起。

此次在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號召下,地方諸侯大集結,全場共13位縣市長出席,侯友宜本身是新北市長,及無黨籍苗栗縣長鍾東錦,計14席縣市長與會。臺北市長蔣萬安因臺北市大直髮生建築工地坍塌波及民宅事件而未出席。事實上,國民黨雖淪爲反對黨,但其羣衆組織社會基礎仍大有可爲。國民黨不僅坐擁14席縣市長,同時在意識型態、價值及政策取向,與另3席縣市長首長相契合。

換言之,國民黨擁有堅實地方基礎,具備強大社會網絡組織動員能力,這令民衆黨柯文哲、鴻海創辦人郭臺銘難以望其項背。泛藍若能善用此組織基礎,提供選舉「集體誘因」加以政治動員,發揮「地方包圍中央」策略,「綠中央」將被「藍地方」所包圍,無論是在政策制定過程、執行終將形成「孤島效應」,從而邊緣化民進黨所領導「中央政府」。

「地方包圍中央」的選戰及治理策略 ,意在最終取得中央政權,這原是民進黨爲擊敗國民黨取得執政權策略,然而策略思維一旦被提出,也會被其他競爭者所攫取,「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以牙還牙」。傳統民進黨中「泛美麗島系」,其黨領導人黃信介時期提出「地方包圍中央」策略,後許信良主席又提出「大膽西進」、「新興民族」論述,惟重要幕僚策士漸退出民進黨權力核心。泛美麗島系之重要智囊,如前黨秘書長張俊宏、前國安會副秘書長陳忠信、前立委郭正亮,皆曾扮演上述論述、決議文出臺之催生者。

例如「地方包圍中央」執政策略、「大膽西進」、「新興民族」創新宏觀戰略思維;出臺「臺灣前途決議文」,避免民進黨進一步走向「法理臺獨」。該系在中華民國體制及獨派追求「法理臺獨」間扮演着「緩衝」的避震安全閥角色。「大膽西進」戰略思維難以存於民進黨黨內,這意味着黨內傳統派系共治之權力結構趨於衰弱,傳統「百花齊放、百花爭鳴」多元民主主張,趨於僵化性、一致性。

國民黨在2018年、2022年「九合一」地方選舉,皆取得絕對性優勢,然在2020年總統大選卻敗選,形成中央與地方選舉結果相脫離,地方贏得大選但中央卻慘敗的「鐘擺效應」。臺灣民衆對「地方層級」的選舉與「中央層級」的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其投票行爲取向思考模式有所差異;「地方選舉」涉及地方治理及具體民生福祉利益,但「中央選舉」觸及國家主權、政治自主性及國家安全等選擇。

在縣市長選舉及治理層面,民進黨動員國族認同、統獨議題及「兩岸因素」,對拉擡選舉作用有限。然在總統及立委選舉訴諸於「兩岸因素」、國族認同及「亡國感」,進行危機動員則有其效果。2020年總統大選,蔡英文從選前的低民調支持度,運用香港反送中條例修正運動及大陸領導人習近平發表「兩制臺灣方案」,訴諸「抗中保臺路線」,進行「亡國感」政治危機意識集體總動員,最終獲得民選總統最高票當選。

這改變臺灣地方選舉與總統大選發展邏輯,2006年國民黨贏得地方大選、2008年也贏得總統選舉;2010年國民黨贏得地方選舉、2012年也贏得總統大選;2014年民進黨贏得地方選舉、2016年贏得總統大選,這是地方選舉影響中央選舉之「滾雪球效應」。但2018年國民黨贏得地方選舉,卻在2020年輸掉總統大選,掉入「鐘擺效應」困境。惟國民黨在2022年贏得地方大選,2024年總統選舉結果,究竟是朝「滾雪球效應」還是往「鐘擺效應」發展,有待時間驗正。

國民黨地方縣市首長齊聚爲侯友宜拉擡聲勢,營造「團結國民黨」應對「團結民進黨」,一改2020年總統大選地方執政縣市對總統大選投入整合不足。國民黨各執政諸侯皆是從地方大選淬鍊出來選舉精英,若能擔任總統候選人各縣市競選總部主委,主掌各地宣傳、組織、公關及政策彙整、回饋,有利於將總統大選政策、政見等公共議題迅速回應國民黨中央黨部及全臺競選總部,必能強化宣傳戰、組織戰及強化政策迴應性。

觀察此次國民黨主席、黨中央、總統候選人及競選辦公室間互動,正是營造內部團結、強化協調以整合戰力的機遇。由於國民黨在地方執政擁有三分之二席次 ,正好可以強化內部溝通、協調及治理,建構完整區域治理平臺。例如出席地方諸侯包括桃園市長張善政、新竹縣長楊文科、原爲國民黨的無黨籍苗栗縣長鍾東錦,形成桃竹苗區域治理平臺;臺中市長盧秀燕、彰化縣長王惠美、南投縣長許淑華,形成中彰投區域治理平臺;宜蘭縣長林姿妙、花蓮縣長徐榛蔚、臺東縣長饒慶鈴,組成宜花東區域治理平臺。

至於新北市長侯友宜、臺北市長蔣萬安及基隆市長謝國樑,則可形成北北基區域治理平臺;至於嘉義市長黃敏惠、雲林縣長張麗善,組成雲嘉區域治理平臺;離島區域治理平臺等,包括連江縣長王忠銘及連結無黨籍陳福海。一旦國民黨主政的地方形成區域治理平臺,透過政治溝通、政策整合,可以發揮「地方包圍中央」反轉效果 ,增強「藍地方」掌握區域治理平臺能力,創造與「綠中央」政策談判協商議價空間。

國民黨或可藉由雙城論壇爲平臺,建立北北基區域治理平臺,產生學習示範擴散效應,進一步倡議藍白及無黨籍共推兩岸城市交流,提升城市治理品質及促進兩岸和平。例如北北基、宜花東、桃竹苗、中彰投及金馬離島,其地方治理皆歸藍營政黨所主導,再連結民衆黨主政新竹市、無黨籍主政金門,這可能切斷「綠中央」兩岸政策決策及執行一致性。

國民黨擁有全臺14席縣市首長席次,超過三分之二席位地方執政優勢,民衆黨僅擁有新竹市、無黨籍則有金門縣執政,苗栗縣雖爲無黨籍執政卻傾向國民黨,民進黨僅擁有5席縣市長。就總統大選之組織戰及社會網絡經營,侯友宜具有絕對優勢。若國民黨能夠有效整合地方及黨內部,暢通中央與地方溝通及協調合作,在國民黨極致團結整合前提下,再強化藍白整合,2024年總統大選朝向「滾雪球效應」機率的動力機制,將比「鐘擺效應」還大。

(作者爲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