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美軍下一步是太平島嗎?(譚傳毅)

今年3月底,美臺華府簽訂了《海巡合作備忘錄》,展開美臺海巡合作。與此同時,海巡署將在南沙太平島進行港口浚深、港區整建與新營舍興建工程,把太平島打造成爲「人道救援國際運補與科學研究基地」。圖爲東沙島、太平島位置。(取自國家公園管理處)

美國陸戰隊司令伯格(David Berger)向國防部長奧斯丁(Lloyd Austin)呈遞一份新備忘錄,主要在陸戰隊兵力設計上,指出陸戰隊將進行瘦身,以因應中國威脅印太地區潛在的戰鬥。美海軍陸戰隊改革兵力設計與南海有什麼關係?

美海軍陸戰隊改革兵力設計的目的

去年美陸戰隊宣佈裁減所有戰車營、相當數量的兩棲載具連、步兵營與炮兵連,下一步將裁減更多重裝備包括所有的戰車營與重型架橋裝備,在2030年前將裁減1萬2千名陸戰隊士兵。

伯格強調,省下來的經費可讓陸戰隊部署長續航力的載具與無人機,把陸戰隊打造成爲規模小、高成熟度、高彈性且訓練有素的艦隊陸戰隊(Fleet Marine Force),使得陸戰隊能夠在解放軍導彈與空中的攻擊之下持續作戰,特別是在東海與南海的島鏈進行戰鬥。

從伯格的舉措可以看出,未來美海軍陸戰隊將越來越小型化輕量化,不再以「大軍作戰」作爲發展重點,特別是在因應中國威脅方面。小型化與輕量化的陸戰隊如何因應中國在印太地區發生的潛在戰鬥呢?

具體的做法就是在關島日本夏威夷共成立3個「陸戰隊濱海戰鬥團」(Marine Littoral Regiments, MLR),每個團人數大約1800到2000人,而過去1個團的人數達到3400人。MLR搭乘自持力長達數週、成本低廉的輕型兩棲戰艦,協同察打一體無人機作爲基本作戰單元,以兩棲攻擊艦或兩棲船塢運輸艦母艦,散佈在整個第一島鏈戰區快速行動

其登陸能力是「艦岸」之間最佳的連接,未來若配備攻艦飛彈,可時時威脅解放軍水面艦艇和基地,可說是美國版海上游擊戰,也就是分散式作戰(Distrinuted Operation)的實踐。

二戰時期美海軍陸戰隊以兩棲登陸作戰爲主,也就是「向陸作戰」,以後美陸戰隊就以陸地作戰爲主,搞得陸戰隊和陸軍的差異不大。拜登把美軍撤出阿富汗之後,首要敵人指向中國大陸。但是,中國大陸是個太大太強的對手,實在不可能「向陸作戰」;既然不能「向陸」,那就只能「向海」了。

向哪個方向的海?

美國陸戰隊3個濱海戰鬥團雖然位於夏威夷、關島、日本,看似針對東海與臺海,但是東海與臺海情勢基本上是穩定的對峙,似乎無需小型化與輕量化的戰鬥團。如果MLR駐紮在臺灣或釣魚臺,解放軍的反應必然很激烈,而此時明顯還不到和中國攤牌時機

最能發揮戰鬥團功能的其實在南海和南太平洋,因爲南海和南太有無數個島嶼,這才適合小型化與輕量化戰鬥團的作戰。

從地緣戰略來看,駐關島與夏威夷的2個戰鬥團距離中國大陸遙遠,其存在的目的應該是爲了保證第二島鏈安全,未來如果解放軍海軍真的進入第二島鏈自由航行,在不進行大規模作戰的前提之下,除了大艦隊對峙,至少美軍還有MLR可「以小博大」,對解放軍艦隊實施海上游擊戰。南太平洋將是美陸戰隊所「向」的第一個海。

南海無疑是MLR的第二個方向,而且是重中之重。從臺灣到新加坡3000多公里的航程上,美軍居然沒有一個基地作爲中繼站補給站,唯一能做的就是自由航行。從海軍的觀點來看,在南海建立幾個軍事基地太重要了,這樣美軍就可形成新加坡→南海→日本橫須賀的交通線與補給線,填補了第一島鏈的空白。

從關島經由菲律賓,北向可到臺灣和日本,南下可進入南海,同時更可強化第一與第二島鏈之間的聯繫。未來無論怎麼走,美陸戰隊必然以兩棲攻擊艦或船塢運輸艦攜帶MLR行動,挑戰解放軍艦艇或大陸在南海掌有的8個島嶼,可以獲得立即而明顯的效果

問題是,出動一個兩棲攻擊艦打擊羣太過招搖,必然引起解放軍海軍與其對峙,而且擴散範圍不夠廣、自由航行的期限不能太長,無法廣泛而常態性的存在。無法常態性的存在就不能達到常態性騷擾的效果。

海上游擊戰的意思就是以低成本、多批次、小規模兵力打了就跑,若在大型母艦無法經常性支援的情況之下,最好陸戰隊能在南海擁有幾個島嶼基地,即使沒有大型母艦或驅逐艦的支持,MLR照樣可以獨立作戰。

只要美中關係持續對峙與對抗,那麼美陸戰隊對於南海島嶼的需求就是剛性的,而不是臨時性的。

美國如何獲得南海島嶼?

2018年6月,謠傳我國將租借太平島給美軍使用,外交部隨即否認。當時租借的時機也許還不成熟,但隨着美陸戰隊兵力小型化與輕量化、以及美國海巡艦的出現,現在看起來美國勢力進駐南海(而非租借)並非是謠言。

在實務上直接讓美陸戰隊進駐太平島和東沙島會有困難,解放軍鷹派人士甚至於主張以武力收回太平島。在這種情形之下,美軍很可能向菲律賓或越南租借被佔領的島嶼,或者駐防在蘇比克灣,雖然杜特蒂持反對態度。無論美國陸戰隊駐防在哪裡,只要他們的腳踏進南海,就可以此作爲持續騷擾解放軍駐南海部隊的基地。

今年2月,大陸生效了《海警法》,對於南海秩序的維持有一定的效果,儘管此舉必然惹惱美國。緊接着,今年年底之前東協10+1將簽署《南海行爲準則》(Code of Conduct on South China Sea, COC),眼見中國大陸主導的南海秩序大局底定,而美國除了航行自由之外毫無角色。此時,海巡艦進入了視野。

今年3月底,美臺在華府簽訂了《海巡合作備忘錄》,展開美臺海巡合作。與此同時,海巡署將在南沙太平島進行港口浚深、港區整建與新營舍興建工程,把太平島打造成爲「人道救援、國際運補與科學研究基地」。

假設美國海巡艦在太平島附近海域逮捕違法的中國漁船,並把他們押解到太平島,美國海巡艦就可堂皇進港。若再加上其他人道援助等理由,太平島和東沙島漸漸的將會變成美國海巡艦在南海的基地。

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美陸戰隊協同美海軍與海巡艦行動,根據分散式作戰的理念,無論是美國艦艇或其他國家艦艇、無論是大或是小,將盡可能分佈在南海,越廣越好。

結論

對於美國陸戰隊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夠在南海找到落腳點。如果有困難,拉着美臺的海巡艦下海,至少先搶位南海,再求發展。

至於中國大陸的反應,我們只能說「無法想像」。看看太平島和周邊3個大陸所掌控島嶼的距離:美濟礁130公里、渚碧礁60公里、永暑礁170公里。太平島完全籠罩在這三個島的火力打擊之下,對於南海問題,政府還是謹慎一點比較好。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