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疫苗戰略改變臺灣地緣政治(蔡裕明)

美國於6月透過COVAX與全球分享2500萬劑疫苗,美國也拉攏印度、日本、澳洲等QUAD的國家,預計在2022年底前,配送10億劑疫苗至印太地區國家,來抵銷中國的影響力。(圖/達志影像)

從今年5月臺灣新冠肺炎大規模擴散迄今,因爲臺灣內部與外部國際因素的政治立場歧異,民衆與政黨之間因疫情激化對立,其中更因爲臺灣疫苗準備不足形成對立。從臺灣民意基金會針對臺灣民衆的疫苗支持度調查來看,國產疫苗的支持度從年初迄今的發展,出現逐漸下降趨勢。

對於多數臺灣民衆而言,咸認爲臺灣應該發展自身的生化科技產業,應當發展屬於臺灣的疫苗,除能解決立即面臨的疫苗短缺問題外,作爲國家的重要戰略物資,未來也能作爲外交工具的一部分,類似去(2020)年的「口罩外交」一般,臺灣也能借由「疫苗外交」展現臺灣的科研能力,並願意善盡國際社會的一份子的責任。

疫苗的地緣政治效用

從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爆發迄今,全球性疫情仍方興未歇,併產生如南非(Beta)、巴西(Gamma)、印度(Delta)以及Delta Plus等變種病毒,並已成爲全球經濟不穩定的來源。醫學專家已指出,獲得有效的疫苗乃是回覆正常生活的主要因素。然而,只有少數國家有能力大規模研發與生產疫苗,而且需要達到羣體免疫(herd immunity)的時間從半年到兩年甚至以上的時間。於是說,疫苗成爲地緣政治方面軟實力的形式,增加或改變美國、歐洲、俄羅斯或中國的影響力。

新冠肺炎已讓全球處於「被隔離」的狀況,各個國家陸續所進行新的隔離措施可能影響該國的經濟進而影響國家的政治,並對於社會穩定與民衆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然而,倘若人類社會尚未研發出針對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以及大規模羣體接種不見得可以帶來羣體免疫,對於行動的限制與維持社交距離變成較爲可行的方案。因此,各個國家競相獲得大量的有效疫苗,也預約採購未來兩三年需要的疫苗數量。同時,mRNA疫苗的技術可讓國家對於新冠肺炎擁有更多的管控,並在疫苗外交的地緣政治擁有較佳的優勢。

歐洲國家與美國的疫苗戰略首先保護國際的產業與民衆,藉由僅批准已開發國家的產品來限制市場,並將疫苗送給非洲、拉丁美洲和中東以遏制中國和俄羅斯影響。而已開發國家將重心放在管控國內疫情的同時,北京與莫斯科正利用新興國家缺乏疫苗的時刻輸出疫苗,藉此鞏固外交關係,美國於6月透過「新冠肺炎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與全球分享2500萬劑疫苗,美國也拉攏印度、日本、澳洲等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國家,預計在2022年底前,配送10億劑疫苗至印太地區國家,來抵銷中國的影響力。

已開發國家的第二項戰略爲臨時豁免新冠疫苗專利保護,也就是價格、數量和授權。美國在5月的時候支持新冠肺炎疫苗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的臨時性豁免,希冀協助發展中國家的製藥商生產疫苗,從而提高新冠肺炎疫苗在全球的普及率。擁有疫苗生產商BioNTech的德國卻認爲,「限制疫苗生產因素是生產能力和生產疫苗所需之高標凖,而非專利保護。」於是美國期望發揮作爲全球規則的訂定者的優勢,翻轉過去川普政府的道德形象。

此外,美國正在研究第三針新冠疫苗加強劑、次代疫苗以及兒童臨牀試驗,這將是是否可以達到羣體免疫的關鍵。因此在後疫情時代,應有一種新的國際秩序產生,疫情及疫苗與地緣政治息息相關。

然而,俄羅斯和中國此前曾進行單邊談判以推廣史普尼克五號(Sputnik V)以及科興與國藥兩款疫苗。並且有媒體指出,俄羅斯也採取假訊息等「混合威脅」的方式來貶低美國與歐洲所研發的疫苗,推廣自身的疫苗,而俄羅斯的科學家也質疑史普尼克五號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警惕疫苗民族主義的風險

因此,目前全球正在掀起疫苗的道德問題。現今全球最爲富裕的國家已獲得數十億劑新冠肺炎疫苗,然而發展中國家卻難以獲得足夠的疫苗供給。也就是說,疫苗外交現在正受到新的疫苗民族主義(vaccine nationalism)的威脅,各個西方國家努力爭取優先購得疫苗,但發展中國家疫苗的欠缺可能延緩經濟的復甦,反而不利於國際社會,而全球競相採購疫苗則可能提高疫苗的價格,反而更不利於發展中國家。

如何解決疫苗民族主義的風險?首先,在智慧財產權方面,世界衛生組織已啓動新冠肺炎技術存取庫(COVID-19 Technology Access Pool C-TAP),但沒有任何一家生技公司捐贈技術與知識,而是對於疫苗的技術保留絕對的控制,於是說美國所提倡疫苗專利保護的臨時性豁免應是較爲可行的方向。

其次,發展中國家有能力研發疫苗。疫苗的研製取決於兩個因素,製造疫苗的合法權利以及關於製造疫苗的知識,倘若可以獲得授權與專業即可調整工廠以生產所需的疫苗。最後,應避免「獨家代理權」妨礙醫療人權,避免將疫苗作爲戰略工具,例如,近來就傳出中國利用疫苗施壓烏克蘭退出新疆人權聲明。

臺灣將加入疫苗外交的全球供應鏈

其實早在新冠肺炎爆發之前,疫苗即是公共衛生領域最具成本效益的戰略。從新冠肺炎擴散迄今,人類不僅需要疫苗,更需要確保全球普羅大衆皆能施打疫苗。與此同時,採用mRNA技術的高端與聯亞兩款疫苗,可能可以成爲全球前十個成功研發疫苗的國家,讓臺灣有能力加入全球疫苗供應鏈市場,於是,臺灣更爲需要保有國產疫苗。

首先,抗衡中國的疫苗外交。中國曾對臺灣的邦交國宏都拉斯與巴拉圭表示,願提供中國製造的疫苗,這可能影響臺灣在中南美洲的外交關係。與此同時,美國應也不願意再有中南美洲的國家倒向中國,並且華府方面則要考慮是否確實貫徹《臺北法案》,協助臺灣鞏固友邦的外交關係。

其次,捐贈疫苗可回到去年的「Taiwan Can Help」。一旦臺灣化解這波境內的疫情,並提高民衆兩劑疫苗的施打率後,以及國產疫苗在取得疫苗的保護力證明後,是有可能參與COVAX平臺,對於其他我國邦交國或發展中國家出口或捐贈疫苗,並且在兩岸事務上可以建立醫療或合作疫苗的平臺。

就長期而言,新興流行疾病提醒國際社會建立疫苗研發能力的重要性,但在非洲或拉丁美洲地區。疫苗的供應與施打併無立即的解決方案。疫苗的生產障礙是在於生產過程當中複雜的技術,是否能夠提供品質保證的質量控制,以及運送過程當中倉儲與冷鏈的裝備與技術,以及是否擁有訓練有素的工作人員與科學家。若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更代表臺灣已提升生技產業,並且可以作爲未來前瞻的產業並培養優秀人才。

倘若全球新冠肺炎的疫情持續擴散,在缺乏有效疫苗的保護力下,將持續影響國際政治與經貿發展。並且病毒持續肆虐的情況下,將產生更多形式的變種病毒,甚至需要第三劑的疫苗作爲加強劑,未來疫苗的不足將持續成爲問題,臺灣兩款國產疫苗正試圖彌補國際疫苗不足的空缺,也希冀在後疫情時代國際戰略版圖重整的過程當中,臺灣能在國際社會上扮演重要地位。

(作者爲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