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珠海航展 中國亮出戰略王牌給誰看?( 羅慶生)

今年珠海航展上列爲高度機密的飛彈核潛艦最新現役的094型,也以模型詳細解說來進行公開展示,引發外界不少的關注。(圖/微博@浩漢軍事)

慣稱「珠海航展」的「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日前閉幕。這個因疫情而延後一年舉辨的展覽不僅展示大量的新型空戰武器,也展示了海戰飛彈,甚至列爲高度機密的飛彈核潛艦最新現役的094型,也以模型展示介紹。

這讓具科學性質的「航空航天展」有點走調變成軍事「防務展」,使原本算是亮點,嫦娥五號採集「月球土壤」樣本在現場用顯微鏡放大的展示,在軍迷眼中變成小兒科。這次展覽除轟20未亮相外,空戰利器盡出。相對早年中國對高科技武器強調保密,這幾年則是通過展覽,將手上作戰利器秀給全世界看。

中國大秀軍武利器除了滿足國內廣大軍迷的大國自信外,還有擴大軍品外銷的目的。不過武器是用於作戰而不是作秀,發展軍武最終目的還是要面對戰爭。武器發展有其軍事意義,在此先略述這場大秀的幾個重要展品,以理解這些武器系統的戰術意義,再釐清中國透過航展高調作秀的戰略意義。

無人機打前鋒的戰術取向

既然是航空展,當然是以空戰系統爲主。除了主要戰術武器殲-20隱形戰鬥機、運-20運輸機、直-20通用直升機等「20」系列的先進武器系統外,較令人矚目的是殲-16D電子作戰機,以及攻擊-11、無偵-7、無偵-9、彩虹-6、翼龍-2等新一代無人機的參展與飛行演出。

殲-16D是解放軍第一款電子戰戰機,這次展出的是量產機型,說明這款戰機已開始服役。現代戰爭雙方最先接觸的是電子戰,電子戰打贏,等於剝除對方防衛系統的神經,讓後續進攻的空中武力予取予求。殲-16D服役,象徵解放軍從機械化走向資訊化的跨代。

展出多款各種功能的新型無人機,則顯示解放軍未來作戰時以無人機爲前鋒的戰術取向。例如攻擊-11。攻擊-11首次亮相是在2019年的中共國慶閱兵,當時它的飛翼造型就讓人眼睛一亮。這款隱形無人機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搭配雙座版本的殲-20,作爲忠誠僚機。

雙座版本的殲-20已在開發,服役後可作爲指揮母機,一位飛行員駕駛,另一位操作攻擊-11執行任務。攻擊-11可當小軍火庫,彌補隱形戰機彈倉載彈太少的缺失,同時也降低有人機被擊落的風險。

不過,更有潛力的忠誠僚機是這次以模型展示的FH(飛鴻)-97。FH-97也是隱形設計,內載12架FH-901無人機蜂羣,可發動集羣攻擊。這是種新的戰法,如果成功將改變未來戰爭面貌,特別令人矚目。

以隱形有人戰機,搭配隱形無人機的忠誠僚機系統,美、俄也都在開發。美國是搭配F-22的女武神(XQ-58),俄羅斯則是搭配 SU-57的獵人(S-70)。大家都這麼做,是因爲無人機有無法忽視的優點。首先就是價廉,例如XQ-58比F-35便宜45倍,可以大量部署,栽毀也不心疼。

其次是政治風險低。無人機概念上是作戰工具,被擊落只是財損而不會造成人員傷亡,可避免戰爭失控升級。2019年美軍一架RQ-4A全球鷹被伊朗防空飛彈擊落,美軍原擬攻擊伊朗特定目標以爲報復,最後被川普總統喊停。如果是有人機,政治壓力會讓總統想不報復都不行。

第三是戰術效果好。特別是無人機集羣。大量無人機集羣的自殺式攻擊,能消耗對方防空火力,摧毀防衛系統。目前美、中、俄都在研發無人機集羣的人工智慧(AI)。未來戰爭很可能是有人機指揮一羣無人機蜂羣作爲前鋒的交戰型態。先試探對方防空系統反應,如果順利就直接踹開防衛大門,讓大批空武隨後進攻,或者斬首奇襲。

無人偵察機或察打一體,則將配合衛星,成爲海、陸軍掌握戰場與發動突擊的主要工具。各機種功能不同,優缺點各異,可以高低搭配。這是爲何中國發展多款偵察無人機的原因。當然也有外銷款。中國有人戰機在國際市場銷售成績不佳,無人機則相當受歡迎。

珠海航展也展出海戰利器。在海戰系統上,反艦飛彈作爲一種航空器也被安排展出。包括YJ(鷹擊)-12E、YJ-18E與CM-708UNB(海鷹)潛射飛彈。不過特別的是以模型方式展出094型飛彈核潛艦。雖然是模型,飛彈核潛艦在防務展中仍屬罕見,因爲是戰略武器。094又不是航空器,在航空展中展出,耐人尋味。

094和澳洲近日宣佈要購買的核動力潛艦不同。澳洲的潛艦是攻擊潛艦,屬於戰術武器,以潛射飛彈或魚雷,攻擊敵方水面艦或潛艦。飛彈核潛艦則是發射核彈頭彈道飛彈的載臺,平日深藏在大洋水面之下,待命(通常是遭到核攻擊後)攻擊敵方本土。

在冷戰時期,飛彈潛艦、陸基洲際彈道飛彈、戰略轟炸機,被視爲核子嚇阻的戰略鐵三角,以確保遭到全面核武攻擊後,仍有足夠摧毀對方的核武報復能力。其中最具優勢的就是飛彈潛艦。因爲躲藏在大洋之下,不像戰略轟炸機那麼容易被發現而遭摧毀,陸基飛彈則在上升段即可能遭反導攔截,因而有較高達成任務的機率。

資料顯示094配備12個飛彈發射筒,可攜帶12枚配備核彈頭的潛射彈道飛彈。洲際彈道飛彈通常配有多個重返大氣層載具,可各自攜帶1個核彈頭,例如美軍的三叉戟II(UGM-133A)潛射彈道飛彈即有8個核彈頭,1枚就可以攻擊8個大城市。中國的巨浪-3能攜帶多少枚核彈頭並未公佈,但確定是多彈頭設計。如果以最低的兩枚估計,一艘094攜帶飛彈可以攻擊24個城市。即便美國陸基中段防禦系統(GMD)與下降段的戰術飛彈,例如愛國者反導系統,能夠合力攔截其中的90%,也將有2或3個城市被核彈摧毀。

雖然094性能較美國俄亥俄級(Ohio-class)飛彈核潛艦還有段差距,但只要進入戰備巡航,就可以搭配陸基飛彈形成威懾:想對中國實施先制核打擊,就必須擔心本土遭到核攻擊的報復。

因此,這或許就是中國透過珠海航展,高調秀作戰利器的戰略溝通。潛臺詞就是提醒競爭對手:我已經有了,別想再威脅我。

威懾的戰略取向

這次展出的武器都是中國自制,性能已經可以和美國類似系統媲美。例如殲-16D相對的就是美國EA-18G咆哮者,無偵-7則是中國版的全球鷹。在機械性能上,美系仍較優良,但電子系統,中國則有後發優勢。這是因爲中國先進武器都是新品,美國則多是2、30年前產品。2、30年來電子晶片以摩爾定律快速發展,美國戰機或戰艦雖經過升級,電子系統仍然追不上。中國電子軟體技術進步很快,尤其是AI部分,和美國差距已經很小。而這正是無人機發展的關鍵技術。

雖然整體實力還差美國一截,但中國製造的軍武,已經有挑戰美國製造的實力。這個變化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使中國軍事戰略目標可以由「打贏一場高技術戰爭」,轉變爲「戰略威懾」。

威懾就是嚇阻,中文的意思有差,但都源自英文deterrence一詞,只是兩岸翻譯不同。臺灣學者翻譯成嚇阻,是關注其阻止戰爭的一面。只要發生戰爭,就是嚇阻失敗。嚇阻理論強調3C:capability、credibility、communication。簡單的說,就是要嚇阻對方動武,必須有報復的能力、一定報復的可信度,以及透過溝通,讓對方知道這兩點。

大陸學者翻譯成威懾,則是注意到這理論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一面。只要讓對方知道(溝通),我實力比你強(能力),敢動我一定打你(可信度),就能迫使對方束手。這表示只要展示強大武力以及必然動手的決心,就可以不用真打,而屈服對方意志。

中國早期建軍目標是「打贏一場高技術戰爭」。爲了確保能夠打贏,依據《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理論,掌握對方的情報愈多愈好,同時,讓對方掌握自己的情報愈少愈好。甚至採用「兵者詭道也,能示之不能,用示之不用」策略,讓對方低估。因爲輕敵是兵家大忌,《老子》所謂「禍莫大於輕敵」,所以最好讓敵人低估我實力,戰時才能拿出隱藏的王牌,一戰而勝。

但戰爭沒有必勝的,只要一打,就要冒風險,尤其是對抗強大美軍。現在中國軍武已經可以與美國比肩,就有條件操作「不戰而屈人之兵」,不一定要冒戰爭風險,還有機會透過威懾屈服對手。而解放軍的戰略對手,不僅國軍,還包括美軍。

準備真打,希望敵人低估自己,因此先進武器發展要高度保密;戰略威懾,則希望對手高估,才能產生畏懼,所以要秀出手上利器,展示實力。這是中國透過航展高調作秀的戰略意義。

珠海航展已秀出中國的軍武實力,許多新武器已經服役,或即將服役。但要真正落實而形成戰力,還必須修訂準則、強化訓練,再透過演習驗證,需要好幾年時間。這表示未來幾年,解放軍有訓練與軍演的高需求。

因此,撇開戰略威懾的政治效應與影響不談,純就軍事事務,解放軍在臺海、南海、東海,甚至跨越第一島鏈到第二島鏈,進行愈來愈多,動作愈來愈大的訓練或軍演,將可預期。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