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割頸衝突 犯罪研究學者:當前教育沒教情緒處理

學者指出當前教育缺乏教導孩子處理情緒,且大衆要求犯錯者付出代價若過於嚴苛,恐適得其反,並無法解決情緒管理問題。 示意圖/ingimage

新北市某高中國中部今發生濺血衝突,一名9年級學生因細故遭同年級學生持美工刀攻擊,受害者頸部割傷大量失血,目前正在亞東醫院搶救中。國立臺北大學犯罪研究所副教授林育聖說,當前教育缺乏教導孩子處理情緒,且大衆要求犯錯者付出代價若過於嚴苛,恐適得其反,並無法解決情緒管理問題。

林育聖指出,有人就有衝突、有人就有江湖,人際互動必然會產生衝突。就以今日案件來說,爲何學生髮生衝突選擇拿美工刀?需要釐清是意外,還是想拿美工刀表達不滿,若爲後者,校方應該教導學生如何用文明方式表達情緒、發泄心中不滿,代替肢體衝突。

林說,臺灣過去教導孩子壓抑自己情緒,這個世代開始鼓勵孩子表達情緒,卻沒有教他們如何處理情緒、正確表達情緒,是當前教育缺乏的一環。他認爲,老師傳授如何解決衝突,除課程外,也應加入實務作法,在衝突還沒有發生前,讓孩子學習正確表達情緒,若衝突發生時,老師可向孩子說明事實、後續影響,不要只說別打架或懲處,孩子無法學習如何解決衝突。

「目前臺灣最大困境是,民衆還停留在犯錯就要付出代價」林育聖說,尤其這幾年校園霸凌引發討論,但學生應有犯錯的權利,學校也是相對安全的環境學習人際互動,大衆若執意要對方付出代價,甚至大於對方可承受範圍,反而適得其反,學生不會學習如何處理情緒,而是爲避免被貼標籤找漏洞。

林育聖強調,懲處無法解決問題,像是今年7月在韓國發生老師大規模遊行抗議,起因就是爲嚇阻校園霸凌、讓霸凌者付出代價,規定加害者行爲需被記錄在冊影響升學,雖然聽起來不錯,但霸凌件數卻沒有減少,家長反而花更多資源、找律師司法攻防,進而拖延霸凌被認定時程。

林說,犯錯當然不是說對不起就沒事,如何道歉也很重要,加害者除須誠心誠意道歉外,也要爲彌補傷害訂定明確計劃纔是真正道歉,雖然臺灣社會現階段對未成年還有比較多包容,但憂心未來校園暴力防治逐漸走向嚴刑峻法,非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