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研究發現耐受性強有孔蟲增加 代表環境不適合珊瑚礁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姊妹馬來西亞登嘉樓大學合作研究發現有孔蟲可成爲南海南部珊瑚礁健康的生物指標。(國立臺灣海洋提供/陳彩玲基隆傳真)

海大助理研究員潘惠娟與馬來西亞登嘉樓大學地質研究團隊於南海南部馬來西亞東岸,以「刁曼島」進行生態調查。(國立臺灣海洋提供/陳彩玲基隆傳真)

世界各地珊瑚礁正面臨嚴重威脅,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與姊妹校馬來西亞登嘉樓大學一同合作,以刁曼島的珊瑚礁爲樣本,研究發現有孔蟲可成爲南海南部珊瑚礁健康的生物指標,耐受性強有孔蟲增加,代表生態環境不適合珊瑚礁生長成果已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

海大表示,人爲活動氣候變遷屢屢威脅珊瑚礁生態系,使珊瑚礁羣落減少甚至消失決策管理人員需要更有系統的指標瞭解、評估、保護珊瑚礁生態系統,因此,海大助理研究員潘惠娟與馬來西亞登嘉樓大學地質研究團隊於南海南部馬來西亞東岸,以「刁曼島」進行生態調查。

研究團隊根據人爲活動與環境開發程度,於刁曼島周圍選取10個站位,共採集30組樣本,篩洗後辨識出8目、41科、80屬、161種底棲性有孔蟲殼體,依殼體性質細分爲膠結質、玻璃質陶瓷質等,再根據各種有孔蟲的生活特性與生態需求,進行珊瑚礁健康生態評估。

海大指出,統計分析顯示,珊瑚礁健康生態指標(FI)與海水水質有良好正相關、與有機物質含量多寡呈現負相關,舉例來說,具劣質環境耐受性的有孔蟲,如Ammonia、Elphidium與Bolivina,其丰度在典型污染、富含高有機質、低溶氧的海洋環境中可能大量增加,並導致較低的FI值。

調查結果顯示,FI值大於4即代表珊瑚礁健康良好,而刁曼島西岸的FI值普遍較低,多數小於3,反映西岸水上活動、旅遊發展正削弱西岸珊瑚礁的「免疫力」,未來面臨更加嚴峻的氣候暖化、海水酸化問題時,西岸珊瑚礁將更難維持其生態多樣性。

潘惠娟表示,這次研究有助於珊瑚礁周圍水質與健康狀況評估,海洋國家公園管理決策人員可藉由FI指標密切監測刁曼島西岸旅遊景點,衡量珊瑚礁生態系統對人爲活動的承載能力,不僅適用於刁曼島與馬來西亞各地,也能延伸至南海其他珊瑚礁系統的環境生態調查,成果已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科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