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館化石微型展登場 80件古生物遺體亮相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近期於典藏館展出80件古生物遺體。(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提供/陳彩玲基隆傳真)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近期於典藏館展出80件古生物遺體。(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提供/陳彩玲基隆傳真)

海科館內收藏,來自摩洛哥寒武紀時期的大型三葉蟲。(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提供/陳彩玲基隆傳真)

海科館內收藏,來自馬達加斯加白堊紀時期的馬加鸚鵡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提供/陳彩玲基隆傳真)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蒐集全球各地珍貴化石,近期於典藏館展出80件古生物遺體,包括摩洛哥寒武紀的大型三葉蟲、馬達加斯加白堊紀的馬加旋菊石等。館長陳素芬表示,基隆八斗子曾出現海膽化石,歡迎民衆利用端午節連續假期前來探索。

陳素芬指出,館內多年來蒐集來自摩洛哥、美國、德國、印尼、黎巴嫩等國家的化石,今年舉辦化石微型展,以「億萬年的見證」爲題,希望民衆透過這些古生命留下的歷史足跡,探究地球過去的蛛絲馬跡,瞭解臺灣海洋生物早期的樣態,進一步推測當時地球的生態環境。

陳素芬說,海洋類化石在歐洲與南、北美洲多以蝦類爲主,臺灣則是螃蟹居多,常在西部海岸被發現蹤跡,這次館內展出的螃蟹化石,是研究人員在桃園大溪所挖掘;另在館場周邊的八斗子半島及海岸地區,也常出現海膽化石,民衆可能不太留意,但化石可能就在身邊。

海科館進一步指出,一般人較常聽見三葉蟲化石,是古生代寒武紀時期的生物,身體分爲頭、胸、尾三部份,距今有5億4千萬年歷史,而臺灣地質年齡僅約600萬年,不會出現其蹤跡,但在展場入口處左側的櫥窗,有來自摩洛哥寒武紀時期的大型三葉蟲,值得民衆前來欣賞與探究。

海科館研究典藏組主任施彤煒補充說明,化石是存留在石頭中的生物遺骸、排泄物或生物痕跡,這些物質經過地層變動,包含高溫、高壓、風化、侵蝕、氧化、結晶等,物理或化學變化後,礦化而成。她提及,在多數人印象中,只有硬的東西容易被礦化成化石,實際上,許多生物肉體都能變成像石頭一樣硬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