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纜站啓用 地震預警多10秒

生活中心臺北報導

中央氣象局14日在宜蘭頭城正式啓用全國第一套光纖海纜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臺灣地震預警時間可增加10秒到20秒,發生海嘯時,可增加10分鐘逃生時間。

中央氣象局擴展臺灣地震觀測網監測範圍,自96年開始執行「臺灣東部海域電纜海底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建置計劃」,在臺灣東部海域建置電纜式的海底觀測系統。氣象局頭城海纜站在今年3月24日舉辦海纜登陸儀式,由於當時日本311大地震發生不久,加上架設團隊是來自日本的NEC公司,引起關注。

氣象局表示,臺灣有70%地震源自東部外海,但以往各地震測儀都建置在陸地上,無法精確掌握海底地震活動。在海底電纜監測系統啓用後,海底微小的地震也可以偵測得到。以後1年所偵測到的地震次數將可達到3萬次,比目前的1萬8000次多出很多,而且除了監測地震及海底火山活動外,也可監測自300公尺深度向上異常涌升海浪,及時發佈海嘯警報

氣象局表示,這次舖設的海底電纜監測系統全長45公里,可增加地震預警時間10秒,海嘯預警時間10分鐘,盼未來立法院支持後續預算,將海纜監測系統延長爲90公里,將地震預警時間延長爲20秒、海嘯預警時間延長爲20分鐘。

氣象局指出,初期建置工作已於今年10月間完成,海底電纜由宜蘭頭城陸上站向外海延伸,長度約45公里,於電纜前端裝設1座科學觀測節點,並自節點連接海底寬頻地震儀、海底加速度地震儀、海嘯壓力計溫鹽儀水下聽音計等多種儀器設備,可即時提供珍貴的海洋環境觀測資訊。未來將視整體維運與具體成效,持續向外延伸光纖海纜長度,並增設1至2套多功能觀測儀器設備。

氣象局表示,該系統具有跨領域及跨時代指標意義,不僅肩負地震活動之即時監測任務,亦將協助推動國內海洋科技與水下技術研究發展預期效益與應用範圍相當廣泛,例如海域礦能等非生物資源、海底油氣天然氣水合物深層水、溫差發電離岸風電調查與開發,協助海域災害救助等,所蘊藏的潛在價值難以估算,最重要是該系統將構築一道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防護牆,對於目前科技尚無法預測的地震與海嘯侵襲威脅,將提供最大限度的防減災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