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長期抗疫 政府應先撐住醫護(李有宜)

護理工作曝險高、平常的工時就很長、薪資低。(本報系資料照)

臺灣疫情從5月爆發至今,確診人數看似過了高峰期,但醫療體系負載量依然很高,首當其衝的大前線就是護理人員,畢竟照護、觀察病患狀況、檢測給藥等工作都是落在護理人員肩上。但過去兩個月內頻頻傳出第一線護理人員確診、自殺、甚至被攻擊的新聞,今年2至5月出現「護理離職潮」,近800位護理人員離職。

護理工作曝險高、平常的工時就很長、薪資低,很多人即使有證照也不想執業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公佈今年6月持有護理師或護士證照有30萬人,但實際執業者僅6成,約18萬人。等於這18萬護理要顧全臺灣2300萬人,平均1護理照顧128名同胞

隨着新冠病毒一直變異,我們須有所警覺:如果哪一天護理體系撐不住,臺灣該怎麼辦?疫情是國安問題,護理人員是臺灣的靠山,所以政府有責任爲支撐我們的前線醫護,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地面臨長期抗戰,我們可從以下方向着手:提升獎勵與福利、心理照顧、設備完善與減輕壓力

更優渥的激勵制度(incentives)可以鼓舞護理人員的士氣,未來也能吸引更多人才投入護理領域,形成永續的正向循環。以美國護理師爲例,美國勞動統計局2018年資料指出:專科護理師(Nurse Practitioner或Advanced Practice Registered Nurse)平均年薪將近11萬美元,摺合臺幣月薪是25萬元;護理師(Registered Nurse)的平均年薪是7萬美元,月薪摺合臺幣約16萬6千元。考量美國物價水準約是臺灣的2.66倍,因此相對於美國職場護理專業的薪資標準,臺灣專科護理師應月領超過9萬,護理師則應領6.3萬元。

然而根據104人力銀行,臺灣專科護理師平均月薪5.3萬元,護理師平均月薪是4.1萬元,比國外標準少了3到4成。疫情期間雖有部分縣市主動爲護理人員加薪,如雲林縣加薪1000至2000元、臺北市快篩站加給1500元,但比起護理人員的工作重擔與壓力實在是杯水車薪。況且若不是永久性的調高薪資水準,意義也不大。

臺灣的護病比高是護理人員最大的壓力來源,除了改善現行護病比、增加人力,政府也應推出配套措施,協助護理人員排解壓力,例如號召全臺身心科診療人員爲抗疫前線服務,設置諮商專線供前線醫護尋求支援,拉長護理人員的休息時間等。

對抗新冠病毒是長期生化抗戰,但前線卻常常出現物資匱乏,須由民間捐贈疫苗與醫療器材,例如永齡臺積電捐贈疫苗、賈永婕捐贈救命神器HFNC。臺灣政府動輒購買數百億美元的軍購,抵禦「可能發生的臺海戰爭」,但新冠疫情的戰鬥與傷亡已天天在臺灣「實際發生」,醫護人員生死交關,亟需充足且持續不斷的裝備與器材供應,政府早就該以「軍購」的積極態度購買醫療戰備物資。過去的疏忽是未來的借鏡,政府應儘快預估未來3年的醫療戰備需求,超前購置。

孫子兵法》言:「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國用不足…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抗疫如同作戰,護理人員就是前線的將士兵卒,若臺灣越晚拿到足額疫苗供應全民、施打速度不加快,我們的前線醫護們很可能要面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疫情,這將導致醫療體系陷入「久暴師、鈍兵剉銳」的困境,而長期作戰還能利於國家的情況,孫子早預言「未之有也。」

所以政府的當務之急是嚴格管控邊境、加快取得超過4600萬劑疫苗,儘速讓人民安心施打;中期而言,政府須加強醫療採購及維護醫療人員身心健康;長期則要改善醫護人員的薪資與護病比,這不僅是守住前線醫護,更是照顧全臺灣,因爲「臺灣要好,醫護不能倒」。

(作者爲前美國國會議員助理立法委員助理)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