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結果論」槓上「因果論」(李慶平)

(圖/達志影像)

2022年9月26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表示:美國的「一箇中國」政策沒有改變,美國不對臺灣主權採取立場。美國是維持1979年以來,奠基臺海和平穩定的現況,可惜中方不這麼想,反而在臺海採取更多脅迫和恫嚇的行動,普萊斯發言人的講話有些是正確的,但也有一些是值得商確。

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國國建交以後,是依據三項聯合公報(《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及1982年《八一七公報》)進行當時的接觸政策,這三項聯合公報也是美國與中國大陸的政治互信基礎。

1979年4月美國通過《臺灣關係法》,爲美國與臺灣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基石。其中也包括了較爲模糊的安全條款。1980年代、1990年代及2000年代前十年,美國大致遵循三項聯合公報及《臺灣關係法》。對兩岸的問題美國也保持平的態度,希望臺灣海峽維持穩定及和平。美國對兩岸之間的談判,美國不做調人,但希望兩岸進行建設性對話。

美國因實施接觸政策,1980年代及1990年代(除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的2、3年對大陸經濟制裁外),美國是協助大陸經濟發展,並將大陸的經濟發展與世界接軌,如2001年美國支持兩岸皆進入WTO。

到2010年中國大陸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世界生產國家,第三大軍事強國。1978年「改革開放」後,大陸由貧窮到中等富裕,再向強國方向邁進。因此美國爲了因應大陸的和平崛起,在歐巴馬任第二任總統時,已開始對中國大陸有了新的政策,即「重返亞洲」及「亞洲再平衡」。

到2016年,川普總統正式將接觸政策改爲遏制政策,在政治、經濟、金融、軍事、文化、教育、高科技各方面進進行圍堵或制裁。以防止中國大陸快速地成長爲世界第一強國,威脅美國世界獨霸全球強權的利益,及世界秩序唯一的制定者。

美國對臺灣在1980年代,是非常嚴格執行《臺灣關係法》,美高官不能來臺灣,我駐美代表處人員與國務院人員交往,在形式上是在美國國務院之外的地方會面。到1990年代及2000年代前10年,美國在執行《臺灣關係法》時,比較有彈性。高官來臺基本上是限制的,但經濟及其他非政治性的高官除外,1997年美國衆議院議長金裡奇來臺訪問一天,是例外。

川普及拜登對大陸的一箇中國政策,在執行上是由鬆到緊,對臺灣是由緊到鬆,開始大量軍售臺灣,高官來臺(國務院助理國務卿以下,其他非政治性部長級官員,如衞生部長亦可來臺灣,軍方是少將以下)。

2017年以來美國通過《臺灣旅行法》、《亞洲再保證倡議法》及《國防授權法案》。2020年3月26日川普總統簽署參衆兩院通過的《臺北法案》,皆爲美國在遠東打臺灣牌,以提升美臺關係在美國內法打下基礎。到拜登任美總統後,更進一步建議我國防事務,希望臺灣恢復徵兵制,對後備軍人實施訓練。

美國最近幾年對臺灣感到興趣,主要是美國的遏制政策在第一島鏈需要臺灣這個戰略據點,同時關注臺積電在全世界IC產業生產高端矽片的重要性。

今年9月美參院外交委員會,通過《臺灣政治法案》的草案,目前參院及未來的衆院也會通過進一步的草案版本,之後參衆兩院進行協調,其最後結果尚未可知。如果再次踩到中共的紅線,大陸必定會有一定的反制措施。

2016年在臺灣,民進黨蔡英文主政,走的路線是不承認有「九二共識」,對美國實施一面倒的外交政策,稱自己國家名稱,爲「中華民國臺灣」,並實施「反中、抗中、去中」政策。

蔡英文今年8月初邀請美國第三號人物衆議院裴洛西議長來臺北訪問,終於重重踩到中國大陸的紅線,導致裴洛西議長一離開臺北,大陸就在臺灣周邊6海域,實施5天的實彈軍演。結果破紀錄的是,大陸戰機過臺海中線,軍艦直逼我24海哩,導彈飛越我領空100公里上空,大陸無人機飛抵我領空。

若問2008年至2016年馬英九總統主政時,爲何兩岸可以和平相處,進入和平發展期?因馬英九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得以簽署23項互惠協議,更在2015年在新加坡舉行了兩岸領導人「馬習會」。

2016年以後的臺灣,蔡英文主政,不承認「九二共識」,實施「反中、抗中、去中」政策,加上配合美國抗中遏制政策,臺灣成爲中國大陸與美國兩大強權對創的重要焦點,也使臺灣成爲目前除烏克蘭以外,世界最危險的地方。

追究原因,是蔡英文政府與美國政府要改變臺海現狀,有其因,纔有其果,今日的臺海危機,正是結果論槓上因果論。(作者爲前海基會副秘書長、全中國廣播公司總經理)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