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美國會不會推動兩岸政治談判?(雁默)

(達志影像)

雖然美國「武裝臺灣」甚囂塵上,美日聯合聲明劍拔弩張地重申維護臺海和平,局勢看似嚴峻,與G20中美領袖高峰會後的「鴿聲」完全不相稱,然而,美國內部要求中美對抗降溫的調門不降反升,令外界研判美方在兩條路線中擺盪,中美在臺海問題上交手的真實樣貌並非單純針鋒相對。

那麼,美國會不會推動兩岸政治談判?這問句看似不合時宜,但若仔細考慮,不能排除此可能性,因爲如果布林肯2月訪華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想恢復中美間的軍事聯繫,禮包不夠大恐難如願,美方能做到且成本不高的選擇,就是將臺灣推上談判桌。

當然,此舉對美方的風險不低,不會輕易出手,還得看中方夠不夠強硬逼出這個局面。

中美博奕,時間不站在美國那一邊,此幾爲國際共識,也是美方之所以焦慮,並魯莽揮拳的主因。世界向多極化方向演進,逼美國在各方面對中國積極進攻以維穩單極結構,綜合來看未達其預想中的成效,連性價比最高的「臺灣牌」,都導致了實質退出第一島鏈的無奈佈局,因此,美方若還想推進其遏華戰略,不能不重新調整腳步,挖掘工具箱裡的其他法寶。

此外,看美國內部政局,拜登顯然想連任,而在共和黨掌握衆議院後,誓言挖掘拜登家族醜聞,此局面恐迫使白宮必須集中更多心力於國內拆彈,降低來自外部的意外因素干擾。而其中,維穩中美關係是首要目標,暫時擱置「臺灣牌」是理性選擇,或更精確地說,換一種方式打「臺灣牌」,或可維穩中美關係之外,也能在國內黨爭尋求有效的支點。

用「自私的基因」看美國政治,總是八九不離十,這可能就是爲何在G20後,美國「鷹派中的鴿派」,也就現實主義陣營的聲量能逆風升高的原因之一。

在最近的美日議題上,美現實主義者主張:美日應聯合向北京提出可靠的保證(維持傳統一中政策),爭取時間加強聯合威懾能力;要求臺灣方面主動緩和兩岸關係;要求日方推動將兩岸都納入CPTPP,以經貿力量改善兩岸關係。

華人輿論場觀察到,美現實主義的擡頭,源自於三邊委員會(Trilateral Commission)去年提出的警告,該組織要求美國決策層不要被鷹派意識形態綁架,要以中美和解爲長遠利益做打算。此被視爲美國的資本力量與意識形態力量的鬥爭。

美國之外,各方也注意到中方在二十大後的轉變,諸如外交人事的安排,國臺辦人事的安排,對外態度的柔軟化等,被認爲是中方避免掉進美國新冷戰陷阱的新佈局,也據此評估大陸在對臺政策上正推進「融統」的宿願。

用「穩字當頭」看中國政治,也總是八九不離十,這是部分華人輿論認爲今年中美關係有望回穩的主因。

在臺灣方面,賴清德選上民進黨主席前,以「不準疑美」的論調向美方表忠,企圖撕掉身上的「臺獨」標籤;在選上黨主席後,卻遭美方潑了盆冷水,FT《金融時報》一篇文章公開質疑賴清德可能會升高兩岸緊張局面,被臺灣觀察者認爲是華府官員在幕後操作,而此刻的美國正謹惕臺方可能破壞中美關係回穩的氣氛。

此外,陷入「抗中牌」失效窘境的民進黨,頻頻放出風聲要改變兩岸論述,恐怕也不只是因爲地方選舉大敗,不排除此舉也有,甚至主要來自美方壓力。

以上種種,似乎都顯示兩岸政治談判的氣氛正醞釀中,而此氣氛的背後沒有美國暗中推動,是很難成形的。

循此思路,我們先看拜登政府實現此戰術調整的可能性。

在策略面,拜登主要的阻力來自於意識形態鷹派,具體來說,就是如何阻止麥卡錫今年訪臺,以及抵銷《臺灣政策法》的干擾。

關於前者,美國總統有許多技術性手段能阻止衆議院議長訪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要求臺灣方面不要邀請麥卡錫,沒有請帖卻不請自來,這共和黨恐怕也幹不出來。同理,若麥卡錫轉而邀請蔡英文或賴清德到美議會發表演說,白宮也可以要求蔡賴拒絕。

關於後者,暗中推動兩岸政治談判,就能削弱《臺灣政策法》的尖銳性,也讓白宮比較能避開「對華軟弱」的指責。

當然,這都需要臺灣方面的配合,而臺灣方面總是會配合,特別在臺灣民衆求「兩岸和平」的當下。

在利益面,關鍵在於此舉不能犧牲美國軍工業的利益,因此,「武裝臺灣」的進程不會走緩,甚至,趨於快速才符合現實,畢竟,美方推動兩岸政治談判的主要目的之一,正在於爲「武裝臺灣」,甚至「武裝日本」爭取時間。

再者,進入政治談判意味着兩岸關係趨緩,對許多美國財團而言,區域動盪趨緩是利好,而他們之中不乏共和黨的主要金主,此舉或能減少共和黨鷹派對民主黨的攻擊面。

推動兩岸政治談判,本來就是美國工具箱裡的工具之一,其符合現實主義邏輯 —— 儘可能拖延兩岸統一的時間。盤算是,只要美國牢牢支配臺灣,就不怕談判往對美不利的方向發展。雖有其風險,但相較於中方借力使力地推進統一進程,此舉的風險相對較低。

或許,這就是美方釋放對賴清德不信任風向的背景,戰術轉變,美方需要提拔中方可以接受的對象,否則也成不了局。也或許,這就是侯友宜拋出「不做強國棋子」的原因之一,藍營應已察覺到美方有「換姿勢」的跡象,需要拱一個陸方與美方都能接受的領導人。

不過目前,臺灣兩黨都還在試探美方真意的階段,正忐忑中,或許要等到布林肯赴陸,事情纔會比較明朗。

雖有誘因,但要讓美方願意推動兩岸政治談判,還差臨門一腳,即中方得以具體作爲證明,美方若持續升溫臺海局勢,場面將一發不可收拾,並深度影響拜登的連任之路。

這一切看起來是否不合時宜?也不盡然,至少我們可以確定拜登愛用兩手策略,不可能爲了維穩中美關係而放棄「積極抗中」那條路線,反過來說,也不能在造成反效果的失分狀態下,只有強硬的那一手。

關於中共在二十大後的轉變,簡單來說就是縮小打擊面,於核心問題上寸步不讓,於次要問題上能讓就讓,其有助於推進解決核心問題的進程。美方不會笨到連這個答卷都答錯,因此也會軟中帶硬,硬中帶軟地應對中國,貼合拜登慣用的兩手策略偏好。

因此,將臺灣推向戰場的同時,也將臺灣推上談判桌,理性上是美國最好的選擇,因爲現實上不乏戰術紅利,策略上則能拓寬決策空間。

大陸當然沒有理由拒絕兩岸政治談判,只是,對臺灣方面的談判對象是否「生冷不忌」,臺獨想談也能談?就端視中方的戰略推進側重哪一方面,是臺灣政黨?是兩岸民心?是揭穿美方圖謀?還是斷絕臺獨執政之路?

事實上,美方若推動兩岸政治談判,會陷入絕境的是民進黨,因爲如上所述,中方肯定會堅守「一中」的談判原則,核心問題不可能讓步,而美方依據其「一中政策」要求臺灣上談判桌,也不違背其傳統立場,這便使得蔡英文「不設前提的對話」失去實質拒談的效力。

兩岸論述要怎麼改到中美間最起碼的「一中共識」?尤其今年還是選舉年。這纔是民進黨最顫慄的絕境。

話說回來,即便兩岸政治談判今年就能實現,但現在就推論到「融統」恐怕也過早,因爲美國政局非常混亂,兩條戰略主線下又有多條分岔,共和黨不是吃素的,拜登也是昏君,在不斷出現新變數的局面下,無法排除朝令夕改的可能。

談判的目的有時不在於成敗,而在於推進其他戰略目標,實現一個「失敗卻有意義」的談判,而或許,這纔是各方願意促成談判的關鍵。最終,就是看誰能從談判裡獲得最大實質利益。

美方若有意藉由推動兩岸政治談判爲自己爭取時間,話不一定得挑明瞭講,也可以暗中推動,最佳觀察點即民進黨在今年大選中如何表述兩岸議題。

美國爲自保,什麼都幹得出來,笑臉的背後握着刺刀,將臺灣逼上談判桌絕對不奇怪,因此問題不在於「會不會」,而在於「何時會」。(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