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蘋果日報停刊的關鍵(王尚智)

臺灣蘋果日報今天宣佈紙本將停刊,據悉,臺灣蘋果日報擬裁逾300人,已符合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所定的大量解僱勞工。(林良齊攝)

《蘋果日報》紙本停刊的時間點,當然與黎智英恰好在香港被裁決「凍結名下股權財產」有關。

一旦被凍結了,很多法律交易都無法進行,同時若又在運營虧損的前提下,其他資金調度週轉的能力一旦卡住,大抵也撐不到出售交易的期限了。

包括三立在內,被民進黨黨政高層要求幫忙「接手」《蘋果日報》,這是媒體江湖私下衆所皆知的事。

但媒體資產的「價值」,來自市場虛實相交的「實力」!《蘋果日報》這幾年已經確實沒有實力了,出價只能任人無情宰割。

而如今連「被宰割」也等不起奢侈的磋商了!關閉紙本、進行接近半數員工的裁員之後,或許才能來到終局談判上桌

而這個所謂終局,結局也還是希望維持一個最終可被出售的「基本原始規模」:只剩400多人不到的媒體結構,確實就是2-3億內的交易價格了。

只是,眼下將裁員300多人剩下400多人,是正式裁員的最初開始或者一次到位結束?之後還會繼續裁嗎?

若要細數蘋果最後這幾年的拚命轉型,但每一次的嘗試,如今看來都是距離市場人心需求更遠。

首先,蘋果影音內容平臺當年創新十足,主要失敗卻在「投資規模太高」!

當年的高清數位設備,黎智英算是被「騙」了高達兩百多億的投資,許多專門爲他設立的代理公司,一賣完設備就結束營業。

隨後在做各種花大錢創意內容節目的同時,卻也沒有掌握到攻下「有線頻道」的最佳關鍵時機,太慢了些,現金多燒了數十億。

其次,是蘋果後來門檻太高的會員付費閱讀,幾乎掐死了自己最後的讀者羣!

即使最死忠的蘋果讀者,衝了一波付費,後續也冷靜下來慢慢轉移到其他免費的影音平臺了。

而這些年恰好也是Youtube與社羣影音竄起交替的時機,「不給人看」的結果就是「人們不看」了!

而蘋果早年的影音內容規劃,也沒有評估「可再收看/看過即丟」的主題規劃差異,片庫本身甚至也沒有回放的吸引力與價值了。

當然,蘋果最關鍵的敗筆,是政治內容自甘「綠媒化」,失去了最主要的中間讀者羣!

歷經了幾次選舉之後,即使蘋果在民調方面仍保持中性,但長期內部高層的政治傾向,總在選舉季節的關鍵時刻,主導了整個內容評論的偏頗

包括對於民進黨政府的監督批判,失去了立場和力度,輾轉累積而致的結果是:再也沒有民衆會掛在嘴邊「我要向蘋果爆料了」!

《蘋果日報》因爲政治立場的偏頗,逐漸連民衆基層「爆料」若涉及體制與民進黨聲譽派系時都多所節制,蘋果就再也不是基層民間信賴的首要媒體了。

於是最後這些年,蘋果已經幾乎被一般基層民衆視爲「綠媒」,這實在是最大的可惜與悲哀!

黎智英個人鮮明的反共立場,即使在兩岸最開放交流時,蘋果大抵也是選擇各種負面的大陸奇聞刊登,但這個並沒有構成負面定義或影響。

媒體具備政治立場的傾向性,原本也無可厚非,但若在許多重大爭議事件上同時協助着「淡化報導」,只要有這麼一兩次出現,讀者自然眼睛雪亮,更遑論這幾年也有數十起政治爭議,蘋果彷彿噤聲或坐壁上觀

《蘋果日報》失去了媒體最關鍵的「信任」,也就失去了包括訂閱、支持、輿論影響力等等連帶的一切。

這次蘋果宣佈停刊,幾乎只剩下媒體圈子內的自己人有些許感嘆,社會基層大衆中完全沒有任何惋惜或不捨之聲。

當然「紙媒」的立場,即使聯合、中時、自由也沒有誰比誰過得更好!

媒體市場本身的「時代變遷」是真正無情的推手,新聞讀者獲取信息來源和載具變化,這是根本性的對紙媒的集體生存,帶來掠奪或凌遲

媒體的生存仰賴「廣告」,而廣告或者因爲市場景氣低落受限,更多因爲媒體途徑轉變而投放他處,其實所有紙媒最終都要面臨「紙本收刊」的某一天到臨!

話說回來,蘋果內部這幾年也並不是坐以待斃,各種轉型嘗試可能是紙媒中付出最多努力的,但顯然幾大關鍵沒有解決:

一、臺灣紙媒的「收入模式」並未新創改變,連帶運營模式也是,這裡有着媒體人缺乏產業創新實力的專業、疲乏或怠惰。

二、臺灣紙媒終究還沒有找到「to B、to C」的信息價值鏈條,除了最原始的收費工商報導之外,沒有切割更多的產業、大衆願意另外付費的動機與目的。

三、臺灣紙媒畢竟沒有攻入「社羣經濟」的市場創新中取得角色一環,缺乏「信息經紀」的投資與開發,錯失了時代變遷中建立新標準價值的機會,只是傻傻被社羣利用,以及愚蠢的跟隨引用。(作者爲資深媒體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