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氣候變遷下零碳海嘯衝擊 國家經濟發展的危局或機會(胡思聰)

BMW以全新工法制造零碳排放的鋼鐵及完全採用太陽能發電的能源生產的鋁合金,大幅降低每一輛車在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圖/業者提供)

依據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今年8月最新的AR6報告,其明確指出的是氣候變遷對於地球人類的影響已經達到紅色警戒(Red code for humanity)的程度。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9月1日表示,氣候變遷導致洪災、旱災等天災數量過去50年來增加5倍,平均每天奪去115人的性命,總損失則高達3.64兆美元。今(2021)年11月上旬將要召開第二十六屆締約方會議(COP26)會議,必定會有許多加大、加快全球減碳期程目標的議案被提出,2050淨零排放(NZE)已是勢在必行的目標。

國際能源總署(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今年5月前公佈了「2050 Net Zero: 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規範了2035年禁售汽油車,2040年電力部門淨零,2050年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取代化石燃料。因此,各國都被積極從法規面修訂着手,希望透過碳定價(Carbon Pricing)、碳關稅(Carbon boder Tax)及百分百再生能源倡議(RE100),以管制GHGs的排放削減,並防止各種碳泄漏(Carbon leakage)的可能管道。事實上,巴黎協定之後的減碳,並未被大多數國家認真看待,2019年全球碳排放達到591億噸的新高(10年的平均增加率達+1.4%)。

今年上半年已有64個國家地區實施碳定價,納管的碳排約21%,許多大國如英國、歐盟、美、日、中也新修了減碳目標期程,如英國設定2035年較1990年降78%,EU設定2030年較1990年降55%,美國設定2030年較2005年降50%,日本2030年較2013年降46%~50%,中國大陸也承諾2060淨零。

臺灣中小企業有149萬餘家,面對這波可比諸「零碳海嘯」的衝擊,根據媒體調查,至少有六成90萬家還無法作出反應,有一成五考慮要關廠,有所開始因應及思考轉型及減排策略的,一考慮到成本至少要提升10%至20%就卡關了,這波零碳衝擊已非過去虛幻口號喊一喊就可以「漂綠」(Greenwash),目前已正式面對並參與由TCG(The climate group)和CDP(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倡議的RE100的大型企業僅有臺積電、臺達電、聯電、葡萄王、大江生醫…等不到10案,絕大多數的企業都引領企盼政府的政策輔導及救援。

目前我們臺灣的能源政策和目標,其實也是企業面對其是否採取製程轉型、技術轉型,原能料轉型及能源轉型抉擇的壓力源,電力供應不穩造成的缺電成本極高,風險極大。未來可靠的再生能源供電系統遠遠落後建置目標。由此衍生的政策謊言,如「太陽光電減碳效益是種樹的50倍」,臺電官網甚至附和農委會的「造林效益研究」結論:「臺灣林地每公頃每年固碳量9.9公噸,2020年臺灣光電爲60億度,其減碳效益合林地30萬公頃林地」,這是何等欺民的謊言!

臺灣一年需電量2400億度,開放平地林地種電需要多少土地纔夠?此項數據及推論源於東華大學一項研究成果「…○○光電廠每公頃減碳576公噸,減碳效益是造林53倍」,如此政治正確的御用研究態度令人浩嘆!

面對零碳海嘯衝擊,可能會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危局或機會;或許一蹶不起,也或許置之死地而奮起,關鍵點在於我們是否有因應的政策、有應變及調適的策略?是以爲了國家永續發展,我們應該積極修訂相關法令,當務之急是要完成「氣候變遷應變及調適法」的立法,讓國人和企業有信念、有信心!

(作者爲前臺灣省環境工程技師公會理事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