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如何判斷當前大陸經濟形勢(易憲容)

官方及主流媒體都認爲3季度經濟運行恢復向好,但實際情況並非這樣樂觀,不僅明顯差於年中時的市場預期,而且更主要的原因是從低谷回升,基數效應十分明顯。(圖/中新社)

從國家統計局10月24日公佈的經濟資料來看,儘管3季度中國經濟復甦步伐快於近月來的市場預測,3季度GDP增長3.9%,比2季度的0.4%顯著反彈了3.5個百分點。根據這個資料,官方及主流媒體都認爲3季度經濟運行恢復向好,增速企穩回升,中國經濟開始進入復甦上行通道,但實際情況並非這樣樂觀,該資料不僅明顯差於年中時的市場預期,而且更主要的原因是從低谷回升,基數效應十分明顯。

從國家統計局的資料來看,3季度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和貨物出口分別增長3.5%、5.7%和15.0%,比2季度增長加快8.1、1.4和2.0個百分點,而且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反彈幅度最大,但該資料主要是2季度跌入低谷最深,當然反彈的意味更爲明顯。特別是,9月份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從8月份的5.4%又回落到2.5%,居民消費疲弱態勢並沒有多少改變。

因爲受疫情動態清零政策之影響,從4月上海疫情以來,居民對於消費、收入和就業的信心急劇下滑至歷史最低,而且更是弱於武漢疫情後的水準。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居民就業的不確定性,收入的減少,日常生活不確定性的增加,這些因素不僅讓居民的消費信心下降,更是讓不少居民沒有支付能力消費,再加上近期疫情仍多點復發,各地方疫情防控趨嚴,更是讓居民消費疲弱的態勢進一步強化。

可以說,在短期內,在居民的消費信心還在下降的情況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這個指標要得到改善估計並非易事。而居民消費已佔中國GDP的55%以上,如果居民消費疲弱,這將是影響2022年甚至於2023年中國GDP增長的最大負面因素。而要讓居民的消費信心得以恢復,就得逐漸地調整當前中國動態清零的防疫政策,減少經濟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如果當前中國防疫政策不進行調整,居民的消費信心難以恢復,居民消費疲弱的態勢還可能延續。

保經濟增長的第二駕馬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更多的是政府過度人爲結果。從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情況來看,3季度爲5.7%, 比2季度加快1.4個百分點。更具體而言,前三季度,建築安裝工程投資同比增長6.5%,增速比全部投資高0.6個百分點;它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0.0%以上。前三季度,新開工專案計劃總投資同比增長20.8%,投資專案到位資金增長21.3%。也就是說,當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主要是地方政府專項投資一枝獨秀,而民營企業及房地產投資並不是那樣理想。

比如,在青島所觀察到的情況就是最好的案例。今年以來(特別是第三季度以來)青島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遍地開花。大型的項目主要有幹道的立交橋項目建設,山區大型公園建設、大面積的舊城改造等,這些建設項目都在年初就開始起啓動。從第三季度開始,青島街道路邊綠化及小型公園建設,政府建築周邊小型公園綠化建設、嶗山景區道路擴建等。可以說,這類的城市固定資產投資已經在青島市遍地開花。這樣多的城市建設項目同時啓動,固定資產投資肯定會急劇增長。青島是這樣,估計全國其他城市也會如此。這些項目投資增加可能是第三季度中國固定資產投資開始復甦增長的重要原因。

但是,這些完全由政府的專項貸款或債券融資人爲拉動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能夠持續嗎?當然是不可能持續的。這不僅在於一個城市根本沒有那樣多保經濟增長的立竿見影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更在於當大量的資金投入這些公益性項目之後,地方政府由此所揹負的債務如何來償還?如果未來幾年中國經濟能夠走出當前的週期性調整,經濟增長重新回到快車道上,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及土地出讓金將快速增長,那麼當前的各種基建投資所欠的債務可得以償來。如果實際情況不是如預期的那樣好,反之,市場的週期性調整還在持續,那麼這些債務將面臨着巨大的違約風險,甚至於這些債務只好讓財政部及中國央行來買單了。

還有,就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情況來看,房地產開發投資負增長還沒有改善。由於房地產開發投資佔固定資產有較大比重,如果房地產開發投資爲負增長,那麼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就會減弱。從國家統計公佈的資料來看,1-9月的房地產的開發投資爲103559億元,同比下降8.0%。而房地產開發投資佔整個GDP的比重近9%,如果房地產開發投資是負增長,這將成爲拉低整個GDP的增長重要因素。而且這種局勢在短期內都無法改變。因爲,今年前三個季度累計,房地產增加值下降了4.4%;第三季度房地產增加值同比下降了4.2%。至此,房地產增加值已經連續5個季度是負增長(從2021年第三季度到2022年第三季度),這是從1998年全國住房商品化改革以來的創紀錄,也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

從國家統計局的資料來看,1998年中國住房商品化改革以來,房地產季度增加值只有8個季度是負增長。第一次、第二次房地產增加值季度的負增長,是出現在2008年的第三、四季度,當時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中國房地產市場立即快速緊縮,房價急劇下跌,中國央行立即把住房按揭貸款利率下降到歷史以來的最低水準,及政府推出了不少房地產的救市政策。

第三次房地產增加值季度的負增長出現,是在2020年1季度,也就是新冠疫情爆發的時候。中國前三次房地產增加值季度的負增長基本上都是由外部因素所引發,具有一定的不可抗拒性。最近5個季度房地產增加值的負增長,不僅是連續的,而且是房地產市場本身的內在因素所引發(多數城市的住房嚴重過剩、房地產市場預期逆轉、全國性房價普遍下跌、居民住房需求突然快速萎縮、再加受防範疫情動態清零政策之影響等)。這就意味着中國房地產的週期性調整已經開始,這種房地產市場的週期性調整也意味着將可能出現重大轉折,希望在短期內完成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爲,當前的中國樓市所面臨的市場環境與1998年住房商品化改革以來任何一次不同。這不僅在於當前中國的人口結構(目前中國人口增長開始下降)、住房存量(中國住房總量1978年只有14億平方米到2020年達到313億平方米)、居民住房擁有量(中國城市居民人均住房持有面積1978年只有8平方米,到2020年則達到39.8平方米)與以往任何時候不同,更在於近一年多來,中國絕大多數城市的房價一直持續下跌。

正如上面指出,中國20多年來房地產市場的價格很少出現向下調整,甚至於房地產市場越是調控,房價上漲得越快。在這個市場,只要房價在上漲,房價上漲的預期就會不斷強化,住房投資者也一定會利用金融槓桿涌入這個市場。但是,如果房價持續下跌,特別房價出現持續暴跌,房價上漲的預期逆轉,那麼住房投資者不僅會急劇退出市場,住房需求馬上萎縮,而且住房投資者也會急劇賣出手中持有的住房,市場住房供給增加,需求則減少,讓房價進一步下跌,房地產市場的信心喪失,房地產市場下行的預期進一步強化等惡性循環。

今年7月份以來爛尾樓停貸事件所引發的保交樓事件,這不僅標誌着中國居民對住房投資風險的認知、商業銀行對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的認知等觀念出現根本性轉變,也標誌着中國房地產市場預售制度、預售資金監管制度等都會出現重大調整,而這些也意味着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週期性調整不可逆轉。這就是爲何一年多來,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中央政府出臺如此之多的房地產救市政策,幾乎放鬆所有的居民購買住房的限制條件,把住房按揭貸款的利率下降到歷史最低水準,但是當前房地產市場就是無法啓動。1-9月份,中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0142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2.2%,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25.7%。商品房銷售額99380億元,下降26.3%,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28.6%。如果考慮基數效應,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負增長應該比這還更嚴重。而且這種情況還會延續一個較長的時間,直到保交樓事件圓滿完成(如果最爲順利,保交樓事件至少要持續一年以上的時間)。

20大報告中,在「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爲重心闡述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方向,「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管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這個表述看上去與19大報告中的表述沒有多少改變,但側重點有一些差別。同在於房地產行業將保持政策定力,朝着進一步實現高品質發展,提高居住生活品質的方向努力,不同在於住房的消費屬性已通過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個途徑得到強化,金融屬性即將開始褪卻,真正提高居民的居住生活品質是其核心。

這也意味着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性質在重大政策上真正出現了逆轉,房地產市場將出現大轉折。而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大轉折也就意味着以往依賴房地產市場拉動的GDP可能逐漸退出,對不少地方政府來說,這將面臨着重大的考驗。再加民營企業佔主導的平臺經濟預期全面減弱。這些都會影響中國經濟的穩增長。所以,就上述情況而言,今年第4季度,中國的GDP增長同樣不會太樂觀,僅是靠出口推動,力量有限!

(作者爲青島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