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雙語教育應重新審檢(林保淳)

蔡政府推動「2030雙語政策」成效不佳。(翻攝自中時新聞網YouTube)

臺灣目前衆所矚目的「雙語教學」,存在着一個最大的盲點,那就是混淆了「教學工具」和「教學內容」的區別,究竟我們的教育課程,是爲了學習更深廣的知識內容,還是純粹爲了熟諳某種語言工具?

政府之所以推展「雙語教學」,揆其目的,無非是爲了未來將「英語」列爲官方語言作準備。但是,臺灣是否有必要將英語列爲官方語言之一,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雙語國家基本上不是因有多民族混居,就是有殖民關係,臺灣自清代開發以來,皆以漢族爲主,且日本殖民也未曾減弱居民的漢語趨勢,只不過因英語爲世界上最強勢的語言,因此就欲以人爲制訂方式,列爲官方語言,根本就是捨本逐末、邯鄲學步的作法,是大有問題的。

沒有人能否認英語的重要性,更深知優秀的英語程度將會有助於一個人未來志業的開展,在面對地球村這個趨勢發展下,會更有國際觀、更增競爭力,這也是臺灣自2011年開始正式於小學三年級開始,就實施英語教育的最重要的原因。

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中三年,臺灣人足足已學習了9年的英語,而坊間各式各樣的英語、美語補習班,每年更不知招收了多少學生;但是,其成效如何,恐怕每個人都是心知肚明的。

英語的學習成效不佳,學習者儘管學習很多的文法規則、背誦了許多單字,但是一遇到非講英語不可的場合,仍然是結結巴巴,說不出流利的英語,其原因何在呢?非常簡單,這是因爲缺乏語言的環境。

孟子曾經講過一個「一傅衆咻」的例子,一個楚國人,找了齊國人教導齊語,非常認真學習,但離開課室之後,所面對的語言環境,都還是講楚語的。缺乏說齊語的環境,再如何努力學習,都是徒勞無功的。

據粗略統計,臺灣人無論是在生活、就業上,完全無須運用到英語的人,佔80%,真正能因英語流暢而事業順暢的,不過20%而已。這20%的人,無疑可以說是社會上的菁英,但我們的教育,絕對不是專爲培養菁英而設制的,在社會的金字塔結構中,也不可能、沒必要每個人都成爲菁英。教育的目的非常多元,語言的學習,不過是其中的一端,絕對不是全部,過度重視語言的學習,乃至忽略了實質的內涵,當然是非常荒謬的。我們的「雙語教學」,正往荒謬的路徑上走。

「雙語教學」主要在強調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必須是用「中文、英語」兩種語言,而爲了加強其語言學習成效,更擬採「全英語教學」,這就等於是將語言能力視爲第一順位,而置課程的內容爲次要的顛倒錯亂了。

此一顛倒錯亂,首先出現在學生層面,在臺灣學生英語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當然是不可能完全聽懂教師上課的內容的,據統計,只有1%的學生能完全領會,那其餘的99%,又將置於何地,這豈不是剝奪了學生的「受教權」?這將會使多少學生因語言的障礙,而喪失了學習的動能與興趣?

在教師層面上也出現了大問題,各科目的教師,儘管都具有十足的專業,但卻不是每個教師都具備流利的英語能力的,而且,各專業的科目中,都充滿了許多專有名詞,都不是簡單能夠理會,更不是能夠輕易傳輸的。風聞有某大學的中文系,也要求必須以「全英語」教學,請問「聲韻、文字、訓詁」、古代的古文詩詞歌賦,如何能夠用全英語來傳授?

在教師、學生的英語能力兩皆不足,又缺乏語言運用環境的情況下,目前政府所訂定2030年達成雙語國家的目標,當然是不可能達成的。

英語能力的增強,無可否認是有其必要的,「雙語教學」,也未必不能定點實施,但是全面開展,恐怕不但無助於英語能力的提升,更可能適得其反,連課程的內涵也一併被犧牲了。

許多人都盲目地認爲,只要英語能力強,未來個人志業的開展,就等於囊中之物,可以唾手而得了。但是,如果只是一般的社交、對話、溝通能力增強,卻不一定是有用的。君不見英、美國家的人,就是街頭的遊民,英語也比我們的博士、教授還流暢,但也不過只能流落街頭而已。我們的「雙語教育」,明顯只是側重於一般的聽、說能力,平心而論,只要有語言環境,根本連課堂上都無須講授,只要在語言環境中3個月,聽與說就可輕易達到流暢的程度了。問題在於讀與寫,而讀與寫,是專門學問,是菁英教育,未必是有必要每個人都具備的。

高中以下的教育,是基礎教育,在這個階段,着重的是一般知識、概念的學習與吸收,原本只求足夠一般民衆日常生活所需即可,而再配合著農、工、商的職業技能訓練,金字塔底層的建構,就應能完成。大學是進階教育,研究所而上是菁英教育,在這個階段,纔是培育出類拔粹的人才的搖籃,英語當然就顯得格外的重要了。但此時所學習的英語,已是相當專業了,自可依各個不同的領域,予以增強。此時實施重點式的「雙語教學」,相信是不會有人反對的。

但是,由於大學的分科相當細密,文理法醫工農商,各有不同,未必能以英語範限,如外國語言學門,甚至中文的學門,如果採取「中英雙語」、「全英語」教學,豈不是突梯滑稽,適得其反?

目前臺灣的風向,一窩蜂朝着「雙語」趨赴,檯面上的政黨,幾乎都毫無異議,雖有少數學者大聲疾呼,力言不可,但似乎難以抵擋。論者常取新加坡的「雙語」成功爲例,殊不知早有學者指出新坡實施多年的政策,目前已顯示出中英語程度兩者皆倒退的弊病。殷鑑不遠,臺灣未來的雙語教育,會不會重導其覆轍,顯然是更應未雨綢繆的。

《莊子》曾經說過一個比喻,燕國壽陵的人,覺得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態甚美,因此刻意模仿,但到最後,不但沒有學成邯鄲人走路的方式,連自己原有的步伐能力都喪失了。這就是成語「邯鄲學步」的由來。多學習、多參照世界各國的優良制度,以增進國人的能力及國家的發展,當然是必要的,但是,卻絕對不能漠視本有的文化與制度,英語固然重要,但中文更不能忘失。「雙語教育」,真的是必須重新審檢的了。

(作者爲大學退休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