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中國揭開新時代太空戰序幕(柳惠千)

祝融號設計壽命雖然是3個月,但實際的使用可能會長達10年,其間的差異,就要看實際運作環境的變化,其中最大的風險就是難以預測且帶有大量磁性沙塵火星風暴遮蔽了大陽能板影響電能來源。(圖/新華社)

當國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將狀況提升到第3級的同時,大部分的國人大多忽略了對岸於同一天在太空的發展已堂堂邁入了另一個令人驚懼的里程碑——中國大陸的「祝融號」火星車順利着陸火星,完成比登月還要更困難的技術挑戰。太空一直是大國之間的專屬競爭領域,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擁有進行軌道空間發射所需的資源和技術能力,其中更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實現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夢想

今年4月底,中國成功地部署了新的中國太空站第一個模組,奠定了中國成爲全球太空發展領先大國之一的地位。中國太空站是一個模組化空間站,完全由中國建造和部署。今年4月29日第一套模組,又被稱爲「天河一號」——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搭載發射升空。隨着「天河一號」成功進入地球軌道,中國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規畫了更多的太空任務。包含在5、6月將分別實施「天舟二號」(Tianzhou-2)貨運太空船,與「神舟十二號」(Shenzhou-12)載人太空船的發射任務。「神舟十二號」的任務將由3名太空人組成,這是中國迄今爲止的第7次載人飛行任務。中國還計劃在2022年發射兩個太空站模組「天號」(Wentian)和「夢天號」(Mengtian),它們將與剛入軌道的「天河一號」對接成一個丁字形的佈局,極大地增加科學實驗的額外空間。

中國太空站亦曾遭受一連串挫折與挑戰,在2017年7月的一次發射中,一具長征五號火箭升空後飛行異常,發射任務宣告失敗,因此造成中國太空站核心模組的發射被迫延遲,重創一系列太空探索計劃時程。即使晚了3年的「天河一號」入軌任務,仍將是中國整個太空計劃重大成就的關鍵節點。包括美、俄、日、加和歐洲太空總署在內的幾個先進國家,已經從國際空間站(ISS)上多年的科學研究中受益匪淺,中國卻始終被排除在國際空間站的研究合作之外,主要是因爲美國擔心相關太空科技被中國快速複製或惡意竊取。隨着中國太空站進入軌道,中國將有能力獨立進行持續的空間科學研究。雖然經常被西方國家刻意忽視,但是太空站的建立成爲中國太空科技實力強有力的印證,更是國際地位的重要的象徵。

對全球的影響與警覺

隨着中國太空站核心艙進入地球軌道,美國及其合作的夥伴國家必將面對與中國在太空領域日益激烈的競爭。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國際空間站按照目前的計劃在2024年左右脫離軌道,中國太空站將可能成爲太空軌道上唯一存在人類的基地。中國可以利用這一點作爲其外交極大的優勢,在後國際空間站時代,任何國家若欲尋求在太空進行科學研究和實驗,都必須求助於中國,中國政府亦已主動表示將把中國太空站當作國際合作的工具。

此外,中國在太空成功且快速的擴張,正在把俄羅斯拉向中國的地緣政治軌道。中俄兩國已簽署「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備忘錄,計劃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進行更廣範的合作。雖然兩國到目前爲止尚未有具體的成果,但是中俄的太空合作勢必將刺激美國對其全球領導地位的擔憂,另一場新時代的太空競賽隱然成形

(作者曾任華府智庫CSIS訪問學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