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喋血 漁業問題的冰山一角

李武忠

蘇澳「特宏興三六八號」船長輪機長疑遭印尼漁工殺害,再度凸顯臺灣漁業基層勞動力嚴重不足的老問題。這絕對不只是執行面的缺失,它已經涉及到該產業是否能繼續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卻未見漁政機關拿出具體解決對策,纔會讓悲劇一再重演,難怪學者會爲文指責業者、漁政機關是海上喋血案的幫兇。

事實上大量僱用外籍漁工只是臺灣漁業問題的冰山一角,它牽動了整個臺灣漁業未來的動向政府不能只是頭痛醫頭,甚至頭痛醫腳。爲避免悲劇發生,未來除了應該修法提高臺籍幹部比例、增聘船上保安人員、政府加強護漁行動或透過漁業合作請東南亞國家相關部門加強該國漁工的訓練與篩選外,船東亦不應該只爲降低成本大量僱用廉價外籍漁工便宜行事,卻無心改善自身經營體質,長期依賴政府各項補貼,終將使產業失去競爭力

面對全球海洋漁業資源逐漸枯竭,臺灣經濟海域與鄰近國家(中日菲)重疊,致漁業糾紛不斷,加以國內漁業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內外困境,爲求漁業永續發展,政府應積極透過:調整漁業產業結構(遠洋轉爲沿近海或養殖漁業)加速漁船汰舊換新輔導經營效率低的漁民轉產轉業強化沿近海漁業資源覆育、鼓勵漁業節能減碳設施、改善漁業作業環境、合理化漁業分紅及福利制度、漁業相關人才養成計劃、嚴格取締非法漁業活動等,訂出總體目標與發展策略。相較於全球漁業最發達國家之一的日本,面對同樣問題該國官員立即邀集產官學研共同擬定新的漁業發展政策,將重心擺在以資源管理環境保護前提,推動漁業改革;培養漁業管理和技術人才,建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漁業經營體;促進漁產流通和銷售合理化發展;充分利用國際貿易組織(WTO)和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平臺,促進水產品國際貿易發展等,積極任事的作法,臺灣漁政官員老是躲在外交部海巡署背後,甚至政府本身成爲問題所在,能不感到汗顏嗎?

漁業雖不再是臺灣經濟發展主軸,但是從糧食需求、國家安全及資源維護等方面考量,仍有存在的必要性;尤其臺灣特殊的地理環境,擁有發展漁業的先天優勢,可以在藍色經濟中悠然自得,別讓官僚和少數漁業財團輕易玩完。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