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成食安漏洞? 環團:民衆恐吃下一堆「塑膠海鮮」

海洋塑膠分解污染嚴重,許多海洋生物都會誤食微塑膠。(圖/達志示意圖記者趙於婷/採訪報導臺灣四面環海海鮮豐富,但綠色和平組織今(6)日召開記者會指出「塑膠污染」可能已經擴散到民衆平常吃的海鮮裡,特別是魚類貝類甲殼類。海洋專案主任顏寧表示,微塑膠在海里的數量驚人,很多海洋生物都容易吃進去,進而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民衆不知不覺中可能都把塑化劑雙酚A等會干擾內分泌生殖系統的有毒致癌物吃下肚。

顏寧指出,塑膠是海洋最多的廢棄物,估計佔了全球海洋垃圾的60-80%,由於塑膠方便,日常用品中很常見,例如寶特瓶玩具等,去年更有數據顯示全球海洋可能有約50兆件的塑膠碎片,每一件在海上飄流的塑膠碎片可能因爲風化或日曬等因素,又再碎裂成數百或上千的「微塑膠」。▲常見的海洋塑膠污染。(圖/記者趙於婷攝)▲綠色和平公開海邊撿拾到的含有微塑膠的海砂石子。(圖/記者趙於婷攝)這些微塑膠具有吸附並釋放有毒物質特性,也因爲體積小於5毫米,常被海洋浮游生物或貝類誤食,再經由食物鏈,毒素放大並累積在中高階食者體內,顏寧強調,雖然目前臺灣還沒有做出完整研究,但國外研究證實有許多海洋生物、魚、貝類體內都檢驗出微塑膠,例如民衆常吃的淡菜牡蠣螃蟹旗魚等。以往常見大件塑膠垃圾造成海鳥和海洋生物窒息或殘留在胃腸裡致死。實際上,微塑膠影響更巨,時間也更久。顏寧指出,微塑膠容易吸附與釋出有毒化學物質,也可透過食物鏈轉移,最終回到身爲食物鏈頂端的人類身上,而臺灣目前缺乏相關研究,無法確保海鮮是否乾淨安全,可能成爲食安另一個漏洞。▲塑膠柔珠。(圖/綠色和平提供)另外,顏寧也提到,除了塑膠產品,很多含有柔珠的生活用品,如牙膏洗衣粉磨砂膏等也是危害之一,這些小於5毫米的柔珠大多由塑膠製成,無法被污水系統過濾,通通直接流進海里,成了無形中最大的殺手。雖然目前僅能確定海鮮含有微塑膠和吸附的有毒物質,還沒有證據可以直接證明會危害人體,但去年美國和加拿大都已相繼立法要禁止含有塑膠微粒的東西,而今年6月英國也超過30萬人聯署,英國政府也將立法禁止生產塑膠和禁止柔珠。顏寧呼籲,臺灣政府應該正視塑膠污染的問題,要加速禁用塑膠柔珠的立法。長庚毒物科顏宗醫師也認爲,這些塑膠柔珠會進入海洋生物鏈,與大衆飲食習習相關,主管機關應正視這個問題,不要讓海鮮成爲食安兇手之一。▲市面上有許多含有柔珠和磨砂的產品。(圖/綠色和平提供)▲含有柔珠的牙膏。(圖/綠色和平提供)▲顏寧呼籲政府正視海洋塑膠污染問題。(圖/記者趙於婷攝)▲塑膠餐具是民衆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圖/記者趙於婷攝)★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