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夢」一場空?

作者李武忠(博)

每年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今年的活動主題爲「健康的海洋,健康的地球」「Healthy oceans,healthy planet」,國內相關機構循例舉辦各項應景活動,只是政府長期「重陸輕海」未好好經營海洋,使得臺灣海域垃圾廢水污染日益嚴重,沿岸漁業資源持續枯竭,美麗海岸爲消波塊堤防垃圾堆環繞,臺灣海域想恢復到活動主題仍有段遙遠的距離。

海洋對人類重要性無庸置疑卻遭到人類活動及行爲污染的嚴重破壞。 儘管保育團體一再呼籲世人重視海洋被污染的事實,並提出人類未來可能面臨無魚可捕的警語,但是在龐大的經濟利益驅使下,非法漁業活動(每年不法所得高達235億美元)、休閒旅遊(製造大量垃圾)、過度捕撈(已超出可永續捕撈量的2.5倍)、污染海洋(如墨西哥灣漏油、日本核輻射污染、英國英吉利海峽化學品泄漏污染)等等有增無減,海洋資源與環境持續惡化,由於海水的流通性及循環性,使得海洋污染防治不能僅侷限於某個區域而是需要靠國際通力合作才能發揮功效,也唯有在確保海洋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以及建立有科學依據的海洋開發體系時,才能達成海洋永續發展的目標。

而臺灣四面環海與海洋的關係密切,理應積極推動海洋環境與漁業資源保護工作。惜因長期海域封鎖造成國人普遍對海洋陌生並不是親水的民族,目前有關海洋體驗場所,設施與宣傳管道嚴重不足,如何透過多元宣傳(如繪本動漫益智遊戲等)、實施因地制宜的海洋教育、提升海洋社教機構質量以及鼓勵民衆認識海洋親近海洋進而成爲海洋的守護者,實爲政府施政的當務之急。

特別是過度捕撈(Overfishing)爲破壞海洋漁業資源最大的元兇,而過漁的真正原因在於政府實施有害補貼以及爲了滿足人類口腹之慾及錯誤的飲食文化所致。像臺灣每年大肆舉辦的屏東黑鮪文化觀光季、基隆鎖管季、蘇澳的鯖魚節、高雄彌陀蝨目魚文化季、花蓮曼波魚季、臺東飛魚季等所強調的還是表層的觀光美食文化,看不到深層的生態保育觀念的傳承。政府許多活動也都是鼓勵買魚吃魚,幾乎到了無所不吃、無所不抓的情境,外界批評臺灣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不是沒有原因。爲此,政府除了強調適正漁獲並建立「預防法則」外,未來應朝基礎教育着手,從根本改變國人對海洋與食魚文化的正確認知並結合休閒旅遊漁業,做好整體規劃以及安全維護措施,鼓勵民衆親近大海進而愛上海洋。

海洋是人類共同的資產,積極養護以及確保漁業資源生生不息是每個人的責任。而臺灣得天獨厚擁有發展海洋的優越條件,但身爲海洋之子的我們對海洋卻是陌生的。儘管每逢總統大選候選人均強調重視海洋甚至提出「海洋立國」,「海洋興國」的口號卻從未真正落實,連成立海洋事務專責機構都一拖再拖且無法有效統合,讓臺灣的「海洋夢」幾乎破滅;尤其臺灣經濟若不想過度依賴中國解方就在海洋(全球海洋經濟總產值估計可達3兆美元),不知未來的國家領導人看到了嗎?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