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期待和父母非暴力溝通

(原標題孩子期待和父母非暴力溝通)

良好的溝通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笨死了”“就知道玩”“丟人”“是人都比你強”“一點兒不討喜”卻是不少父母的口頭禪,傷害孩子的情感、自尊,嚴重挫傷親子關係。如何用愛的語言跟孩子溝通,美國心理學馬歇爾·盧森堡提出的非暴力溝通理論給人許多啓發。

異化的溝通忽視彼此感受和需求

盧森堡博士師從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羅傑斯,是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非暴力溝通又稱爲“愛的語言”,提醒人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鼓勵通過傾聽自己與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誠實、關注與愛,使雙方樂於互助。盧森堡指出,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着許多異化的溝通,是忽視了彼此感受和需求的,比如——

道德評判: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他人,認爲達不到要求就批評、指責甚至辱罵對方,最常見的就是貼標籤。比如用“懶”“笨”“不愛學習”等負面詞語,引發孩子的羞恥感厭惡感,引發進一步的親子衝突

進行比較:將對方與更優秀的人進行對比,引發對方的失落感和挫敗感。許多孩子的童年都有一個陰影,叫作“別人家的孩子”,幾乎都聽過父母抱怨“你要是像某某就好了”“你看看你們班的誰誰”“你有人家一半就好了”。可以說,幸福是比較產生的,但不幸是盲目比較出來的。

迴避責任:使用“不得不……”的表述方式,來淡化自己在思想、情感和行爲上當負的責任。比如有的父母用各種補習班代替孩子自己的興趣愛好,會說:“沒辦法,現在形勢讓我不得不這樣。”看似爲了孩子好,背後卻隱藏着滿足自身虛榮感的需要。

強人所難:不顧對方的感受、情緒、能力和興趣,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強迫的命令或暗含威脅的要求。比如幼兒公共場合大聲哭鬧,父母不問孩子是否由於害怕陌生環境或身體不舒服,只是嚴肅警告:“再哭就不要你了。”還有許多父母將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強加給孩子,上什麼大學、專業都要聽他們的,否則就跟孩子鬧矛盾,甚至威脅要斷絕親子關係。

四個步驟達成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其實並不難,盧森堡博士認爲通過四步就可以達成。

觀察事實:即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關鍵在於不混淆觀察與評論,就事論事,而非相互攻擊。比如父母看見孩子在遊戲,大聲說“你怎麼總是在玩遊戲”,對當下孩子終止遊戲進入學習狀態毫無益處明智的做法是清晰描述事實:“我看見你正在玩遊戲,而今天的作業你還沒有完成。”

表達感受:不籠統地說“好”“壞”“我整個人都不好了”,儘量使用具體、豐富、準確的詞語,精準表達被事實引發的內心感受。心理學研究表明,越是採用精確、具體的詞語表達感受(正面的興奮、喜悅、振作、欣慰、放鬆、溫暖等,負面的擔心、沮喪、憤怒、孤獨、傷感等),越可能喚醒對方相同的感受,產生共情共振的情感體驗,促進彼此的接納。有些父母情緒詞彙量較爲匱乏,需要平時注意積累,建立自己的情緒詞彙庫,刻意訓練情感表達。

講出需要:盧森堡博士認爲,任何感受都源於自身的需求,需求得到滿足時產生正面情緒,反之則引發不良情緒。講出需求是對淺層感受的深層挖掘,可以用“我感到……因爲我需要……”的表述方式。比如看到孩子亂扔衣服時,可以說:“我感到有點兒生氣,因爲我希望家裡能保持整潔、溫馨。”講出需要,可以更好地瞭解自己情緒背後的自身原因,從關注他人的語言轉移到對自我需要的認識上來,也能加深彼此的理解與認同。

提出請求:清晰地表達出希望對方具體做出哪些行爲改變。注意區別請求和命令(或要挾),“不寫作業就別吃飯”就是典型的假請求;“你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得起父母啊”,是道德綁架型的強迫溝通,是製造內疚達成要求。表達請求越具體清晰越好,尤其是對年幼的孩子,要清楚地告知希望他具體做什麼,而非“不要做什麼”。比如與其說“不要賴牀”“要早睡”,不如直接對孩子提出請求:“我希望你每晚10點前睡覺,每天早晨7點能按時起牀。”

玩具不會開口罵我”

有個真實的案例:一個5歲的女孩不願意和父母說話,卻經常對玩具熊自言自語。父母害怕女孩得了自閉症,經過多次治療,女孩終於開口說了一句話:“因爲玩具不會開口罵我。”

當前疫情仍未完全消退,外出還是要注意防護。如果孩子不願意戴口罩,父母大聲責怪說:“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你看看人家小孩怎麼都戴上了,你要是生病了,我們沒人管你。”孩子要麼不情願地戴上口罩,要麼索性將口罩扔掉大哭大鬧。這樣的家庭教育顯然是低效甚至有害的。

運用非暴力溝通理論分析這個場景,可以發現父母的話中包含了道德評價、進行比較和迴避責任。其實完全可以換一種說法:“寶貝,你剛纔把口罩摘下來放到口袋裡了(觀察事實),媽媽感到很擔心(表達感受),因爲媽媽希望你能健健康康的,媽媽愛你(講出需求),你可以把口罩拿出來戴上嗎(提出請求)?”

溝通跟下雨很像,有人下的是潤物細無聲春雨,有人下的是傷人害己的硫酸雨。相信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被溫柔以待,每個父母都懂得“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願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嘗試跟孩子進行非暴力溝通,讓親子關係更親密,家庭教育更有力。

作者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後

作者:童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