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宵夜吃零食 醫師籲這2類成分有高風險

臺中醫院小兒科主任陳敏恭指出,零食中「熱量」及「糖分」是影響兒童肥胖的主要因素。(臺中醫院提供/張妍溱臺中傳真)

國小二年級的任小妹,因每天晚上都吃宵夜,且都吃零食、麪包等精緻澱粉類食品,讓她才過不到半年,腰圍即明顯增長,身體質量指數(BMI)更超出同齡標準範圍(依據國民健康署正常範圍值爲(13.8-18.4),屬於過重族羣,家長驚覺事態不對遂帶來兒科門診就醫。經過臨牀團隊的飲食衛教與專業醫療介入,減少澱粉、糖分攝取並戒掉宵夜習慣後,任小妹現在的BMI指數已恢復標準值。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小兒科主任陳敏恭表示,現代人飲食習慣多元,孩子能選擇的零食也有更多面向,但許多家長認爲孩子在發育階段,所以多吃點也沒關係,食物種類更不忌口,即使快睡覺了也讓孩子繼續吃宵夜,造成肥胖、發育失衡等問題。

根據統計顯示,臺灣兒童肥胖率高於鄰近的日本、韓國及新加坡等國;國民健康署也指出,兒童肥胖會引發許多健康問題,如胃食道逆流、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女童早發育及氣喘等。

陳敏恭主任指出,一般零食的營養標示包含熱量、糖分、鹽分、脂肪等等,在這些成分中,「熱量」及「糖分」是影響兒童肥胖的主要因素。根據國外食品大廠標準,每100公克熱量超過400大卡的零食,即屬於高熱量零食;在英國國家醫療保健系統(NHS)的指引中,則建議食用每100公克含糖量不超過22.5克的零食較佳。

臺灣市佔率較高的零食,熱量及糖分絕大多數都超過建議標準,攝取零食的數量多寡,也會影響孩子一天的食物熱量計算。陳敏恭主任強調,雖然不需要過度禁止孩子吃零食,但仍要挑選適當且適量的零食給孩子食用。醫師建議,挑選零食的標準可依每100公克熱量450~500大卡,且含糖量不超過25公克爲參考。

陳敏恭主任呼籲,適逢開學期間,家長可以挑選合適的零食促進孩子心情愉悅,和樂家庭氛圍,但仍需注意食用時機與數量,原則上睡前2~3小時不建議吃零食,避免影響腸胃道功能並造成肥胖問題,若身體質量指數(BMI)超標或腰圍增長得太快,也可至小兒科門診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