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璟/你知道,爽翻了的人生勝利組爲什麼要罷工? 

▲空服員職業工會華航漠視飛航安全,民航局管不管?(圖/記者季相儒攝)

文/韓璟

最近最夯的話題,莫過於「華航爭取罷工」與「資方希望延長加班上限」吧,這兩件事其實有點一體兩面。

我家是資方,所以,呃,所以,站在政治不正確的立場,我必須說,資方當然是希望可以提高加班上限的。我的意思不是這是「對的」,而是這樣的提案是「合乎邏輯的」;什麼叫合乎邏輯?就是「國民黨擋審黨產案」,這個行爲完全合乎邏輯。一堆人在砲打「想調漲工時真是慣老闆」,我有點啼笑皆非。是的,這是慣老闆,自己不多請人害底下的人累得跟狗一樣的慣老闆;我第一份工作是月領 22K 只休六天、要背業績但沒獎金行銷企劃,國定假日跟颱風假都沒得休,我想我絕對有資格講我遇過慣老闆,超有。喔忘了說,沒全勤的話還要再被扣 1000 元喔啾咪。在我把公司營業額翻了兩倍還三倍,我的薪水卻沒有依約定的調漲時,我「理解」公司給我的理由但我沒有打算「體諒」,所以選擇辭職。我當然理解資方所承受的壓力與考量場租成本人力成本什麼的,但那不是勞方的重點;大部分的人本來就是自私的,而資方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提議,本來就是合乎邏輯的事。真正有問題的,是「如果真的接受這個提案的立委」,以及「覺得這個提案很有道理的勞方」。PS:我明白有那麼一羣人是寧願加班也想多賺錢(我在澳洲時也是每天工作超時各種吐血),而這是要搭配提高基本起薪、降低民生物價、補助中小企業等等去整體調整,纔有辦法根本的改善;請容許我先在這篇跳過這麼大的一個議題(合十)講個小故事吧。我跟很多我的朋友們相比,不算真的去過很多國家,但幸運的是,由於我的旅遊方式比較特別,所以有很多跟當地人深度談話的機會。我一開始發現西方人形容我們亞洲人,很常說我們很「體貼」、「溫柔」、「有禮貌」。是的,這些都是正面的詞彙,我一開始也收得開心,直到今年年初。當時的我正在英國西南方一帶旅行,認識了一個要是早婚早生就可以當我爸的英國人。我們聊了好多,什麼都聊,後來忘記講到什麼話題了,我說:「我覺得我現在的生活沒什麼好抱怨的,但,就是覺得不滿足,這樣子好像很不好。」這個 48 歲的大叔愣了一下,問我這有什麼好不好的,不滿足就是不滿足啊,不然呢?

「呃,不知怎說耶.....很貪心?不知足(不知感恩)?」

▲華航底下工會串聯大遊行。(圖/記者賴文萱攝)

「爲什麼要知足?人怎麼可能知足?你可以珍惜你擁有的、感恩你的幸運、感恩所有幫助過你的人,但你不可能逼自己知足!人本來就是貪心的,貪心的人永遠不滿足,所以他們會逼自己進步、逼社會進步。」「我跟以前那任日本女友(交往七年)交往時,我一開始不懂爲什麼她總是愛說「夠了、可以了」,後來才發現這是你們的「客氣」。可是、可是,你們不是真的覺得夠了啊!這是用委屈換來的,你們縮小自己的慾望去符合他人的期待,爲什麼需要這樣?」「不夠好的東西就是不夠好,爲什麼要知足?」這個問題我一時沒有答案,只好支支吾吾的說「唉唷你不懂啦這就是東西方的差異,難怪你們最後會分手」,但這段對話真的讓我印象太深刻了,就記了下來。

後來發生了很多事--我走進國會敲門、投入外國消防取材、認真閱讀了一些資料--才逐漸瞭解什麼叫做「貪心的人才會追求進步」、「永遠沒有夠好了這件事」。打個比方:比利時消防員 50 年前的工時是 86 小時/周,現在是 38 小時/周。德國消防現在一週工時爲 48 小時,但他們還是嫌太長,所以工會在爭取縮短爲一週 42 小時。香港消防以前每週工時 54 小時,抗爭後現在變成 51 小時,還在爭取達到一週 48 小時的目標。我總愛酸酸地說「唉唷,臺灣消防都是 100 小時上下呢,你們好悠閒。」,而這句總是能換來他們的大驚失色(目前唯一面不改色的只有更悲劇的上海消防,該說真是中臺一家親嗎ㄏㄏ)但在這樣的過程中我發現,沒有一個國家從一開始就是這樣「爽」--我們現在有的所有成果都是爭取來的,有前人的「貪心」,纔有現在的「足」可以「知」。國情不同根本假議題,畫地自限的對自己說「這樣可以了啦」纔是真議題。而讓我們有這樣習慣的,是教育。所以、所以,回到原本的議題,華航罷工。

站在一個「我好想請航空公司贊助我飛美國取材的機票」的立場,我實在實在實在不該發這篇文章的。但我真的很希望華航可以罷工成功。因爲臺灣歷史上,需要一場成功的、知識分子的、光鮮亮麗的行業的罷工(沒錯這是在貼標籤

平均月薪 5~7 萬、外語能力好、看遍世界、男帥女美,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爽翻人生勝利組」的這羣人,他們要罷工了。「都這麼好了,爲什麼還不滿足?不爽不要做啊。」

「因爲人生永遠沒有滿足。」如果你覺得他們活得比你爽,而他們都憤怒的站出來了。爲什麼你還不憤怒?

►►►掌握最新觀點,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韓璟,隸屬於「蠢羊與奇怪生物粉絲團」,該粉專致力於增進警消的工作權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