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道全都錄 中國首顆極地衛星明年發射

中遠「天禧輪」從芬蘭赫爾辛基運回的近3萬噸優質紙漿青島港實施卸船作業。本航次海運途經北極航道標誌山東省港口集團北極航線2019首航成功。(新華社

中俄對於「北極航道」野心勃勃,中國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併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中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載荷設計基本完成。在中俄商船已多次成功且致力常態航行下,中國極地衛星將能對航道暢通安全等提供重要數據

俄羅斯大型礦物生產商Acron公司於2019年,已將首批總重量爲2.3萬噸的礦物肥通過「北極航線」向中國大陸發貨。這次運輸全球首次使用「北極航線」(俄羅斯一側的北極航道)運送肥料。俄羅斯Acron對外經濟活動副總裁哈布拉特表示,新的路線可縮減物流開支,運輸時間縮短。

去年12月,中山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程曉發佈,由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推動的中國首顆北極航道監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衛星,是1顆具備全極化工作模式的X波段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運行於720公里高度的晨昏太陽同步軌道,可在北極地區每兩天重複觀測。

多位專家表示,極地衛星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應用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衛星能準確觀測北極海冰變化,爲海洋災害環境災害。同時基於對北極海冰融化準確觀測,判斷航道是否暢通,商船就能快速通過航道,衛星將爲航道安全保障提供重要數據。

程曉表示,在觀測全球環境變化過程中,北極海冰是一個重要的測量指標,全球變暖與霧霾等問題都與北極海冰減少有密切關係,但目前全球均很難實現對北極海冰的現狀和未來趨勢的準確預測。據稱,這顆極地衛星由中山大學負責設計,衛星發射升空後可時時監測全球氣候變化和北極海冰融化情況,並實現全球數據共享。

「這顆衛星具備全球觀測能力,但我們重點關注北極海冰變化。」程曉說,與其它國際類似衛星相比,該衛星能對北極大部分區域做到24小時內重訪,觀測精度頻率都將優於現有極地衛星的水準

中國國營企業中遠集團(Cosco)海運船舶在2013年、2015年和2016年3次通過北極航線的東北航道,爲中國商船經北極常態化航行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