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雙高建設 共育數智人才分論壇成功召開

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新訴求,數智人才培養迫在眉睫。5月29日下午,第十一屆新道教育年會高職論壇在北京盛大舉行,來自政、行、企、校、研領域的教育家、科研學者、企業家齊聚一堂,會議圍繞“夯實雙高建設 共育數智人才”主題共同探討數智經濟時代,數智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新途徑。

論壇現場

北京市教委二級巡視員職成處處長王東江到會並致辭。王東江處長在致辭中提到:未來人才的培養將從傳統的學科型轉向技術技能型,特別是高端技能型進行轉化。職業院校應明確類型教育辦學方向,從多年來的學科型人才培養,朝着“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共同育人”的理念去轉變。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要校企合作共研人陪方案、要向課堂要增量、要改革質量評價體系。

王東江分享

山西省財政稅務專科學校校長、教育部高職高專經濟類教指委財會專業委員會主任趙麗生作了以“新經濟 新商科 新會計”爲主題的演講。趙校長提出:在數字化、智能化背景下,會計工作的工具、形式、平臺均被改變,但是會計的目標和職能沒有變。在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的背景下,會計專業建設要遵循產業發展規律、職業教育規律、學生認知規律,創新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團隊、課程體系、以及教學組織形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最後,趙麗生校長從人才培養方案、核心課程標準教材教學資源以及實訓平臺等方面分享了雲財會產教融合(高職)協作委員會三年來的工作成果

趙麗生分享

新道科技新商科事業部方案總監張娜娜以“科技使能 數智轉型”爲主題作了演講。張娜娜提出數智經濟時代,企業數智化轉型驅動數智人才新訴求,院校需創新商科教學模式、教法模式、研究模式、學習模式以及實踐模式,以學生爲中心,服務新商科人才培養,對接產業新商科人才新需求。張娜娜在演講中介紹了新道科技以“場景+技術+方法“全新理念構建的數智人才培養新邏輯、新思路新課程體系。她提到,用友網絡希望將更多的產業資源和技術開放給院校,讓院校在中國數智化產業生態當中發揮社會服務、人才輸出、區域供給真正的實力,真正的作用。

張娜娜分享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校長劉彪文作了以“以‘雙高’計劃項目爲抓手 全面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爲主題的演講。劉彪文校長提到,雙高校高水平要體現在高水平師資、高質量教學能力教學水平、高評價標準以及高質量的學生等方面。他提出,新時代推動職業教育改革,院校要不畏懼艱難,掌握產業發展規律,追求自己學校的發展道路,有自己特色的職業教育,要善於培養、善於轉化高水平科研成果,去探索真正的職業教育發展的路徑。只有這樣,職業教育才能走出自己的新路,才能在真正的“春天”裡享受春的氣息。

劉彪文分享

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副校長郭國俠作了以“落實新版專業目錄 推進新商科專業升級”爲主題的演講。郭國俠副校長提出,新專業目錄落到實處是個系統工程、是個內涵工程、是個硬核工程。圍繞新崗位對新知識、新技能的要求,堅持數字化改造,突出商科專業智慧化升級,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建課程體系、共建教材、共建實訓基地,落實新專業目錄。郭國俠副校長在演講中還分享了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對於新版專業目錄工作的落實情況,以及與新道科技在認證培訓、教材、教師等方面的合作成果。

郭國俠分享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副校長郭福春作了以“改革引領 合作創新 聚焦提質培優時代新發展”爲主題的演講。郭福春副校長從產業維度、經濟視角和技術背景三個方面,闡述了我國已經進入數智經濟時代。他提出在數智經濟時代,產業對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備數智化思維、技術和業務的複合型人才,院校需在供給側匹配產業需求,經濟發展纔有堅實的人力資源的保障。郭福春副校長在演講中還分享了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對接產業需求,引入典型工作任務和業務流程,開展人才培養頂層設計的成功經驗。

郭福春分享

新道科技新道雲與教育服務事業部總經理何勝利作了以“服務轉型升級 助力數智人才培養”爲主題的演講。何勝利提到新道科技這十年一直專注於教育,緊跟數智經濟時代的步伐,推出針對數智人才培養的新理念、新課程,以實踐教學、專業共建、產業學院三種模式與院校開展深度合作。何勝利在演講中詳細介紹了新道科技從專業建設基礎支撐、到專業建設運營、到產業資源對接的教育服務體系。他表示新道科技希望跟更多的院校進行深度產教合作,一起扛起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數智化人才的社會責任,一起助力中國的產業升級。

何勝利分享

論壇最後,數智人才培養暨1+X·雲財務教材發佈。1+X·雲財務教材是爲提高教材的適用性、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人才、加快教材改革與建設,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合新道科技與多所高校,產學研合作開發的教材,以助力院校數智人才培養。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職業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年。新道科技將不忘人才培養初心,牢記教育事業使命,攜手更多院校,深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共育數智人才,服務產業升級,服務區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