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收入分配非人人平等 茅於軾:特權是中國嚴重問題

記者陳弘修臺中報導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Friedrich A. Hayek,1899-1992)是二十世紀古典自由主義大師致力於追求經濟自由、私有財產權創業家精神與政治民主的價值,他在生前亦曾三度造訪過臺灣。每年舉辦的海耶克年會今年選擇在臺中逢甲大學召開,值得注意的是,會中特別邀請了長年在中國大陸力倡自由主義的經濟學者茅於軾來臺發表演說。

1929年出生於江蘇南京的茅於軾,今年已經85歲,在交通大學就學期間,曾念過工商管理、機械系,畢業後到東北的鐵路局實習一年並學會了如何開火車,因爲擔任駕駛工作的關係,他開始經由數學來思考如何利用最少資源創造最大效益,而這段期間的經歷與思考模式轉換,也成爲茅於軾日後逐漸往經濟研究領域前進的一個重要階段。

由於1966年中國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茅於軾和妻子曾被批鬥、強迫勞動,所以在學術思想的研究上,當他於1985年後有機會陸續擔任過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後,便開始專注於自由經濟市場的範疇。 1993年,茅於軾和幾位經濟學家共同創建了由美國基金會私人資本資助的民間智庫天則經濟研究所,目前他也擔任榮譽理事長職務

引人矚目的是,茅於軾以敢言行事風格對中國大陸的多項政策與議題均有批評,例如反對建造航空母艦釣魚臺主權、批評毛澤東人民公敵、呼籲政府減少干預經濟、支持調漲大學學費等,因此在中國大陸的學術圈中也被視爲異議份子,在演講時曾被羣衆抗議、被罵漢奸網路上攻訐他的網友亦大有人在。

茅於軾28日在演講時特別提到,海耶克在二戰結束前對世人警告,不要犧牲自由,走向計劃經濟之路。可是當時還是有三分之一的國家選擇了計劃經濟,其中也包含中國,其代價是上億人口的死亡和不計其數的財產損失

茅於軾認爲,中國在鄧小平實施經濟改革後,改採由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除了避免了激烈的體制改革帶來的動盪,經濟表現也十分出色,但是因中國稱不上是真正的市場經濟,政府其實還是掌握大部分的經濟活動,因此他也特別提醒,當經濟接近均衡時,政府主導的負面作用會越來越大。同時,他也指出,企業家的判斷往往比政府更接近現實,但中國此時許多地方政府搞的開發區項目卻變了鬼城,大量空置樓房找不到客戶,還建了利用率很低的高速公路、大而無當的機場,對於中國這樣接近於均衡的經濟,再搞計劃經濟是會犯錯誤的。

茅於軾說,許多百姓被統治者訓練奴隸,但是有主子的思想,還以爲自己當了國家的主人,幸福得很。世界上的獨裁者都想學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把百姓訓練成死心塌地的奴隸,方法就是控制思想,打壓言論自由,製造恐怖,不讓有獨立思想的人說話,甚至僞造歷史,隱瞞真相,顛倒是非,所以一個政權如果想控制百姓的思想,很可能是一個對百姓有危險的政權。如果人民有自由選擇的機會,絕不會選一個限制自己自由的政權,絕不會同意把自己納的稅款養一批人來限制自己的自由。

茅於軾強調,個人自由與生俱來,社會成本爲零,反對的人是因爲特權者想通過侵犯他人自由而獲得額外的權利,而特權也是中國目前一個特別嚴重的問題,政治和經濟上的特權無所不在,大大地妨礙中國整體的進步。他強調,好的收入分配不是人人平等,而是差距不太大,更重要的是有充分的垂直流動性,低收入階層的人有暢通的渠道進入中高收入,沒有特權的阻礙,而這一點恰恰是當前中國所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