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網/人生因藝術而美好 花生因泥土而芳香

撰文攝影單汝誠;部分圖片提供/美好花生

婚後,順龍鬱倫他們每個月會輪流鳳林埔里老家一,但也總想着哪天要真的回家,直到有一天,順龍接到媽媽電話,說她不想要再炒花生了,他們便開始嚴肅地思考回鄉的問題。兩人在倫敦相識,一個學視覺傳達,一個學藝術管理,一般人怎麼也無法把藝術與花生做連結的情況下,二○○九年他們在深思之後,便回到了鳳林,前一晚,鍾媽媽還打電話問他們:「你們真的想清楚了嗎?」當然媽媽打從心底是希望他們回來的。

順龍說,回來之後的農務,當然不比想像中順利,因爲計劃永遠趕不上天氣的變化。就像採訪那天,原本快要曬好的花生,卻因爲一場雨,打亂了他們的製作時程,其實當時店裡已經沒有花生可賣了。類似的情況三不五時都有,但在家人親戚朋友的加油協助下,逐漸步上軌道

傳承 是回鄉的意義

而鬱倫則是談起與婆婆的相處時說:「當我看到婆婆大粒小粒汗在炒花生時,便過去說要幫忙,但婆婆卻是要我先在旁邊看,看了一陣子之後,便要我學着去挑花生,用眼睛、用手去摸,還是不知道的話,就剝來吃吃看,久而久之,也慢慢知道了要領,並將這些技藝內化,成爲身體裡的一部分。」

「傳承,是我們現在賦予自己最重要的工作臺灣傳統技藝文化消失的速度實在太快了!」順龍說。他覺得國外許多國家都努力地將傳統與現代做個很好的平衡,但臺灣卻把自己的許多瑰寶用力地往外丟,在鄉間生活,尤其感受深刻,但與其抱怨,還不如自己行動比較快。

所以他們回鄉之後,除了實際參與勞動加工製作之餘,還出版了一本名爲《自家味》的書,順龍拍,鬱倫寫,記錄客家莊媽媽的拿手菜色、糕點醃漬物以及醬料製作等的過程與方法,一如當初他們想繼續吃到媽媽的炒花生的心情一樣,他們不希望這些東西失傳。

幸福 重拾自在生活

在問到回鄉之後心情上最大的不同時,他們異口同聲說:「自在。」老人家也歡喜,這些正向的情緒,也把他們推向美好的路上。今年年底,他們計劃許久的加工室與新店面,即將會在家的另一頭展開,這是在經過六年的碰撞努力後的一個里程碑,做爲實現自己回鄉初衷的一個臺階,希望藉着這個新的據點,拓展新產品,介紹花生農產生態,推廣食農教育,並試着去建立農業價值的新典範,如果逐漸被人看,也希望因爲他們的經驗起一個示範的作用,讓更多的青年人能夠回到屬於他們的土地上,過生活、實踐夢想

他們說,我們比大多數人都要幸福,因爲我們可以選擇,還獲得了大家的幫忙,這條路的確不好走,心中滿懷感謝之心。現在,鬱倫的肚子裡懷了新的生命,無論是工作還是家庭,都在故鄉逐漸開花結果。接下來,除了既有的花生與花生醬之外,他們還研發了許多自信之作,例如:花生油花生豆花、花生湯等,都是原料實在,用了許多心力反覆試驗成果,並且還會在外包裝上結合藝術家作品,豐富商品的精神。一切的一切,都在不穩定中求穩定,踏實地一步步向前走,接下來的改變充滿着欣喜,洋溢着幸福,除了祝福仍是祝福。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好房網HouseFun》雜誌2015年9月號http://bit.ly/1UqT1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