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品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
近日,“大地回聲”――中國文聯文藝助力鄉村振興原創歌曲專場演出在北京舉行。演出以“追隨總書記爲民足跡 領航新時代新徵程”爲主線,分爲“向着幸福出發”“譜寫奮鬥之歌”“攜手開創未來”三個篇章。演出充分融合現代舞臺技術與傳統藝術,將歌手演唱與情景表述、器樂演奏、舞蹈演繹相結合,提升舞臺表現力,收穫廣泛好評。
本場演出中,去年一批優秀詞曲作家深入基層採風創作的《足跡》《又見青蒼》《月亮舞臺》《阿里郎 回家鄉》《山高水長》《你好,老區》《春暉燦爛》《一路陽光》《要是你還在》《情滿山水間》《一步千年》《星火沐春風》《綻放的笑容》《日出東方》等原創作品精彩亮相,既突出表現文藝志願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不懈追求,對簡潔高雅的舞臺表現風格的創新思考,又充分彰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哿ν�心、踔厲奮發向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目標努力奮鬥的決心。這場演出尤其展現了“源於人民、爲了人民、屬於人民”這一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爲廣大文藝工作者帶來新的啓發。
好的文藝作品都是從羣衆中來的。無論是《創業史》《平凡的世界》《小二黑結婚》等文學經典之作,《地道戰》《閃閃的紅星》等經典電影,話劇《茶館》、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民族歌劇《黨的女兒》等經典舞臺藝術作品,《我的祖國》《紅星照我去戰鬥》等經典歌曲,還是近年來文藝界不斷涌現出的文學佳作《人世間》《裝臺》,影視精品《長津湖》《山海情》,舞臺藝術爆款《唐宮夜宴》《只此青綠》等,無不是從火熱的生活中來、從厚重的大地中來、從偉大的人民中來。20世紀50年代,柳青落戶陝西省長安縣后皇甫村,身體力行投入田間生產中,最終寫就了傳世名篇《創業史》;新時期,《山海情》創作團隊把自己紮在戈壁灘上,從中汲取創作靈感,塑造出一個個鮮活人物構成的時代羣像,讓觀衆感受到了土地的厚重、生命的蓬勃、奮鬥的力量。精品力作深入人心,其背後的創作故事同樣鼓舞着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紮根基層,紮根人民。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時代的烙印和符徵。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新時代的神州大地,每天都在進行着新的實踐、演繹着新的故事,隨處躍動着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火熱場面。廣大文藝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觀照現實,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裡,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筆端,方能創作出真正堅定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鼓舞奮鬥人生的優秀作品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只有跟上時代的腳步,聆聽人民的呼聲,潛心創作、辛勤耕耘,才能爲人民創作奉獻出更多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食糧,滿足人民的文化需要,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中國文聯文藝助力鄉村振興原創歌曲專場演出帶來的音樂作品,聚焦鄉村振興主題,謳歌百姓美好生活,繪就幸福生活新畫卷,接地氣、冒熱氣,因此也能聚人氣。
好的文藝作品要送到羣衆中去。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創作導向,就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新期待,把優秀作品送到人民中去。
近年來,烏蘭牧騎精神綻放在鄉村文化振興最前沿,各地文藝團體、文藝院校大力弘揚烏蘭牧騎精神,打造文藝輕騎兵,用文藝服務鄉村羣衆,用文化唱響生活,撐起屬於人民羣衆的大舞臺。中國文聯文藝志願服務中心、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探索形成“文藝進萬家 健康你我他”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志願服務項目模式,建立了覆蓋線上線下、農村城市的項目體系;建立了涵蓋中央、省、市、縣、鄉、村六級各類文藝志願服務的項目集羣;重構了以人民羣衆爲主角,發揮文藝和志願服務雙重功能優勢的新型動員體系;突出了文藝促進社會健康發展的主題特色,該項目爲引導廣大人民羣衆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作出了應有貢獻。還有文旅部等多部門聯合主辦的“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以走進萬家、服務百姓爲宗旨,動員和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文化活動,滿足基層羣衆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羣衆文化生活,凝聚奮進新時代新徵程的強大精神力量。
文藝作品的價值就體現在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爲時代前行鼓起滔滔洪流,爲文明提升壘砌層層臺階。正如中國文聯文藝助力鄉村振興原創歌曲專場演出,通過演出的形式向人民彙報創作成果,接受羣衆的檢驗,並從羣衆中捕捉新的創作靈感。
作品好不好,人民說了算。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創作導向,就要自覺接受人民的檢閱。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民歷來就是作家“夠資格”和“不夠資格”的唯一判斷者。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人民最有理由成爲文藝這種精神美食的鑑賞家和評判者。相信不久的將來,相關文藝工作者還會帶着這些熱氣騰騰的新作深入基層更多地方,一是把優秀文藝作品送到人民中去,用文藝的力量溫暖人、鼓舞人、啓迪人;二是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爲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聽取和收集人民的心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交出讓人民滿意的答卷。
(作者:呂博,系瀋陽師範大學戲劇藝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