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河南、河東、河西、河洛、河內、河套、河曲、河西走廊在哪?一文看懂

古人常用“山川形便”的原則劃分區域,即以山脈和河流爲界,各地區文化風俗相似,免去跋山涉水的不便,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比如山東、山西以太行山爲界,湖南、湖北以長江-洞庭湖爲界,江東、江西以長江爲界。

古代黃河稱爲“河”,衍生出一系列“河”字開頭的地名:河北、河南、河東、河西、河洛、河內、河曲、河西走廊,這些地方都在哪呢?

【河北河南】

我國的省級行政區中,以“河”字開頭的有兩個:河北省與河南省,大體以漳河爲界,不過古代河北河南是以黃河爲界的。

黃河歷來以天塹著稱,氣吞山河、礪山帶河、隔河對峙、半渡而擊等典故,往往能找到黃河的影子。我國夏商兩朝,數次遷都,基本在黃河-濟水南北建都。

帝啓定都陽翟(今河南禹州),太康遷都斟[zhēn]鄩[xún](今河南洛陽偃師),少康先定都帝丘(今河南濮陽),後又遷都原(今河南濟源),帝杼遷都老丘(今河南開封),帝廑遷都西河(今河南安陽),帝癸[guǐ](夏桀)遷都斟鄩。

商湯定都亳[bó](今河南商丘),仲丁遷都於隞[áo] (即囂,今河南鄭州);河亶甲遷都於相(今河南安陽內黃縣),祖乙遷都於邢(今河北邢臺);南庚遷都於奄(今山東曲阜),盤庚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帝辛(紂王)遷都朝歌(今河南鶴壁淇縣)。

夏朝太史所著《尚書·禹貢》中九州爲:冀、兗、青、徐、豫、揚、荊、樑、雍。大禹從九州攫取金屬石礦,鑄造九鼎,後來“定鼎天下”之意即爲統一天下。

九鼎之上的圖文,載着九州的山川人物,及貢賦田土之數。鼎的三個腳和兩個提手上都有龍的圖案,所以九鼎又稱爲“九龍神鼎”,不愧是鎮國之寶器。

九鼎中的冀州與豫州,是今河北省與河南省的前身。西漢時有司隸地區和十三州,其中的冀州與豫州,大致相當於今河北省與河南省。

河北省北部是大馬羣山和燕山山脈的壩上高原、七老圖山、黑山等,南部是華北平原的海河平原,中間隔着北京和天津,西部是太行山脈。河北省最高峰是西部太行山脈的小五臺山,海拔約2882米。

河南省的山脈呈半圓形分佈,北部是太行山脈,西部是秦嶺的支脈華山、崤山、熊耳山、伏牛山等,南部是桐柏山、大別山,中間有嵩山。河南省最高峰是秦嶺支脈華山東部的老鴉岔腦,海拔約2413.8米。

【河東河西】

黃河在內蒙古托克托縣附近流向由西東轉爲北南,呈一條直線向南流去,在山西風凌渡再折向東流向中原大地。黃河“幾”字這一豎以東爲河東,以西爲河西。

春秋時期,晉國的基本盤是河東,秦國的基本盤是關中,中間黃河以西與洛水以東的區域稱爲河西。

春秋初期,河東的範圍大致是黃河、呂梁山、太行山之間的區域(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土地平坦,諸侯密集,人口衆多。春秋時晉國統一河東,雄霸太行山,成爲春秋霸主。河東是晉國的核心地帶,是晉國最好的一個地塊。晉國的新老國都絳都、曲沃等都在這裡。

晉國的地盤,包括今山西省大部分地區,其中河東(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和太原(太原盆地)是最好的兩塊地,河東與太原的概念是並存的。

627年(唐太宗貞觀元年),將天下分爲十道,河東道幾乎就是今山西省,只比現在多了一個虢州(在黃河以南),河東和太原融合在一起了。

春秋初期的河西,指黃河、渭水、洛水、隴東高原之間的平原地帶,是秦晉激烈爭奪地區。隨着秦晉和秦魏沿黃河向北修築長城和要塞,黃河“幾”字這一豎以西都稱河西。爲區別甘肅的河西走廊,這裡的河西也稱爲西河。

【河洛】

黃河自西向東在太行山脈與秦嶺之間穿行,將大平原一分爲二,南岸的是河洛(洛陽盆地),北岸是河內。

洛陽盆地位於伊水、洛水、黃河交匯處,又稱三川,或河洛地區。洛陽盆地北邊是黃河,東部是嵩山,南部是伏牛山,西部是秦嶺。由於位居中國的中部,從夏朝到唐朝,戰略地位與關中不相上下。

洛水的河道更寬,水流也更大一些,以至於洛陽盆地、洛邑,都被冠以洛字。

伊水在上古時代並沒有流入黃河,而是在洛邑以南,遇到山脈阻擋,形成一個湖泊。當雨水充足的時候,湖水就蔓延到整個洛陽盆地,給農耕文明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大禹治伊水的思維一針見血,既然河道被山脈阻擋,那就在山裡挖出一個巨大的缺口,修築一條人工河道,將伊水之水引向母親河黃河。

西周有鎬京和洛邑二都,洛邑爲天下之中,宮室規模與鎬京相當,歷任周天子常到洛邑,接受東方諸侯的朝貢和會盟。

公元前770年,九歲的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王朝開始了。此時洛邑的郭城中,房舍都極具規模,但見六街三市,車馬行人,往來如織。王城內高堂邃宇、層臺累榭,棟宇連雲,真是帝都景象。

戰國後期,洛邑是天下的政治中心,也是南北交通中心,更是諸侯商議合縱抗秦的重要聚集點。

圖-漢魏洛陽

河洛地處黃河沿岸,沿河而下,能夠到達韓國、魏國、趙國、齊國;沿河而上,則是秦國地界;若是向南,也只需二百公里,就能進入楚國。

秦滅東周,河洛地區設三川郡,呂不韋的封地之一就是洛邑,食邑十萬戶,人口七十萬。

十三朝古都洛陽,十三朝分別是:夏朝、商朝、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後唐,以及武周、後梁、後晉。

【河內】

河內位於河洛以北,北依是太行山,南靠黃河,依山傍水。

《史記·貨殖列傳》:“昔唐人(堯帝)都河東,殷人(商朝)都河內,周人(東周)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百千歲。”

古代黃河下游洪水氾濫,商朝定都較長的都城殷,及京畿[jī]地區,就在河內。商朝將河內視作畿內,黃河以南和以東地區爲河外或畿外。

戰國中期河內郡西部屬韓國,東部屬魏國,長平之戰前幾年,秦國取韓國河內,逼得韓國將河內以北太行山脈上的上黨郡送給趙國,引發秦趙大戰。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白起與趙括對峙時期,秦昭襄王將河內郡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全部徵發到前線,每人賜爵一級。相當於每人要發一套田宅,一頃地。

【河西走廊】

青藏高原北緣的祁連山脈,有雪水滋潤,形成一道1000多千米、寬100-200千米的狹長綠色通道。由於地處黃河以西,是漢朝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稱爲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南邊是祁連山脈,面積約20.6萬平方千米,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北邊是北山-合黎山-龍首山,絕大多數山峰海拔在2000-2500米之間。

雪水從祁連山脈南麓奔騰而下,形成了多處沖積平原,這裡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量最大的弱水,一路向北緩緩流淌3百多千米直抵居延澤。

漢武帝時期,漢朝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這裡地廣民稀,水草宜畜牧,牛羊駿馬爲天下饒。河西走廊通西域,隔絕羌人、阻斷匈奴。漢朝先後設酒泉郡(前121年)、張掖郡(前111年)、敦煌郡(前111年)、武威郡(前101年),合稱河西四郡。

【河套】

河套地區,大致是黃河“幾”字上半部分,乃河曲豐曠之野。黃河在這一帶的支流和岔流,有點像套馬的繩索,因此稱爲河套。

古代黃河洪水氾濫,民間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河套地區雖然降水量不大,但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具備大範圍農耕的條件。

河套地區大致包括東套平原(前套平原和後套平原)、西套平原,河南地這幾個板塊。

河套是黃河的脊樑,古代是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反覆爭奪之地。公元前215年至前214年,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取得河套地區。

漢武帝時期,衛青與李息西征河套,圍殲匈奴白羊王、婁煩王兩部,全甲兵而還。

【河曲】

黃河從青藏高原向東南奔騰時,受到岷山的阻攔,河道發生彎曲,繞着阿尼瑪卿山有一個180°掉頭,改成向西北流淌。這個拐彎的地方是松潘高原,周邊包括青海的海南、黃南、果洛,甘肅的甘南,四川的甘孜。

古人將黃河拐彎處稱爲“河曲之地”,這裡水草豐茂,適合養馬,盛產河曲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