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強勢買股 鍛造輪圈大廠巧新爆經營權之爭

▲身爲特斯拉減速齒輪獨家供應商的和大工業,近期傳出大舉買進鍛造輪圈巧新股票,巧新董事長黃聰榮接受本刊專訪表示:「外部(和大)壓力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淬鍊,假如我們不值得投資,誰會進來?」。(圖/鏡週刊

圖文/鏡週刊

「假設有人進來對公司是有利的,我們當然歡迎,因爲沒辦法阻止。我覺得要用正面的態度去看待,凡事盡力做,結果由上天決定。」8月26日,國內鍛造輪圈大廠巧新董事長黃聰榮在雲林總部辦公室接受本刊專訪,面對即將引爆的經營權爭奪戰,他強調:「就先做好份內工作、加強內部團結。」

成立於1994年的巧新是臺灣鍛造輪圈製造商,主要幫法拉利保時捷國際跑車品牌打造頂級鋁圈,被譽爲臺灣之光,2016年股價最高衝上229.5元。未料,隔年高層爆出紛爭、前總經理石呈澤跳槽到對手公司,讓這顆在興櫃市場備受追捧的明日之星一時失色,不僅營收、獲利雙雙下滑,目前股價僅剩高峰期的1/4。

跳槽總座 傳想鳳還巢

身兼董事長與總經理的黃聰榮並不氣餒,全面重整旗鼓,去年巧新拚出有史以來最高的接單量,手上握有200多個產品開發案,陸續將在今、明年交貨;正當公司恢復元氣準備翻身之際,卻屋漏偏逢連夜雨,碰上疫情攪局,今年上半年每股虧損0.97元。

隨着第4季將進行3年一次的董監改選,近期市場傳出,「石呈澤爲了重返巧新,已聯手和大董事長沈國榮強勢買進巧新,甚至有意爭取董事席次。」知情人士對本刊透露。

此次大舉買進巧新股票的沈國榮,是電動車龍頭特斯拉採用的減速齒輪獨家供應商——和大工業董事長。沈國榮年輕時,當了新光集團創辦人吳火獅的秘書14年,吳火獅過世後,他便離開新光集團,1988年接手瀕臨倒閉的機車零組件廠和大工業,把從吳火獅身上學得的本領運用在企業經營,成功讓公司起死回生,和大不僅升級爲汽車零組件廠,還從通用汽車打入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供應鏈,公司年營收也自他接手初期的6,000萬元成長到70多億元。

沈國榮把和大經營得有聲有色,近年也積極拓展事業版圖,2018年5月入主華豐橡膠後,他推動轉型計劃,讓公司在去年轉虧爲盈;今年再透過華豐拿到上櫃生技公司慕康生醫的經營權,如今又準備參與巧新經營權之爭

聯手和大 搶股14%

「目前沈董與石呈澤等人,已經暗中吃下14%股權,未來還會持續加碼。」一名熟知內情的人士指出。

沈國榮與石呈澤聯手,其實雙方各有盤算,「巧新原本是特斯拉高階車款的獨家鍛造鋁圈供應商,若和大能與巧新整合,無疑是一大利多;對石呈澤來說,當年他負氣離開巧新,這次迴歸則可以幫自己爭一口氣。」市場人士觀察。

面對昔日戰友與外部勢力攜手進逼,黃聰榮坦言:「確實有耳聞,不知道對方會用什麼方式,不過,只要對公司好就歡迎。」

本刊也透過沈國榮友人詢問和大買巧新股票目的,對方僅簡短表示:「沈董最近比較忙,不方便談巧新的事。」

傳言與和大聯手準備復仇奪權的石呈澤,過去是巧新的業務與研發大將,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巧新一度面臨倒閉危機,當時石呈澤臨危受命接下總座,此後成功扭轉巧新命運,帶領公司成爲全球第二大鍛造鋁圈廠,不論是雙B(賓士與BMW)、法拉利、保時捷、賓利或勞斯萊斯等國際車廠,幾乎喊得出名號的,有一半以上的鍛造鋁輪圈都來自巧新,2016年公司登上頂峰,每股盈餘高達8元,創下歷史新高,股價也飆破200元。

董座澄清 逼退非實情

未料,2017年巧新經營團隊爆紛爭,身爲靈魂人物的石呈澤逕自請辭,還跳槽至對手公司健信,讓外界對巧新失去信心,公司的營收、獲利也連續3年下滑,去年營業額從過去70多億元的高點,降至58.9億元,每股盈餘僅3.2元。

回想起過去3年的遭遇,黃聰榮直言:「真的很鬱卒,但爲了安定員工、不被銀行抽銀根,我都不講話,只能告訴自己,隔天太陽還是會從東邊升起,不能因爲這些事讓自己亂掉,這樣公司就完蛋了。」

對於外傳「石呈澤是被逼走的」,黃聰榮反駁,「2015年他去參加健信私募,以正常情況來說,一個總經理參加這個私募好像不那麼適當,這我就不去批評;2017年8月7日他選擇辭職,時隔2周,健信公告他爲新任總經理,到這我也就不好再講下去。大家可以針對這個事情做客觀的評斷,真的是(我們)把他鬥走的嗎?」

面對外界批評巧新這幾年業績很差,「我們的營收通常是接單2年後才顯現,2016、2017年的接單狀況不好,是事後清查才知道,你(石呈澤)接的單怎麼這樣?我還跟同事開玩笑說,如果當時知道接單狀況,2016年股價高點時,我早就把股票都賣掉了,今天也不會坐在這裡了。」黃聰榮點出箇中關鍵。

持股逾半 公司派不驚

爲改善業績衰退困境,以往不負責業務的黃聰榮下場跑客戶。「去年歐洲、美國跑了幾趟,瞭解客戶需求後再請同仁補強,和客戶的互信基礎比以前更好,2019年公司接單量因此創新高,原本預估今年營運能反轉,沒想到碰上疫情,各車廠紛紛停工,出貨計劃delay(延後)。」黃聰榮無奈地說。

但一談到經營權爭奪,黃聰榮語氣轉爲堅定,「外部的壓力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淬鍊,假如我們是不值得投資的公司,誰會進來?但我們不要管別人,把自己做好纔是首要任務。」對於市場派來勢洶洶,他也顯得老神在在,「我們基本上持股有過半,不用太擔心。」

更多鏡週刊報導全文臺股萬三行情熱 國泰證大降手續費搶市【全文】康友風暴延燒 中部營建圈金主成最大受災戶【全文】東林臨股會雙胞 本土外商股東大戰搶經營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