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保母卻虐童 監管為何失靈? 盤點全臺2.5萬個孩子居家托育制度

部份居託中心訪員會與出養社工共訪保母,加強聯繫、確認孩子適應狀況(示意照片,非本文個案)。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文/周妤靜;圖片/Getty Images】

1歲男童剴剴遭保母施虐致死,只靠社工守護,夠嗎?居家托育「愛的接力賽」,斷點在哪?這道警訊來不及挽救剴剴,至少要保住更多的孩子。

2023年聖誕節前一天,待出養的1歲男童剴剴經醫院宣判死亡。由於他小小的身體佈滿傷痕,醫院通報兒虐。不久,臺北市地檢署便羈押剴剴的保母。

這起兒虐案件直到今年3月纔在媒體曝光,震驚社會並引發一連串疑問:嫌疑人既然是政府認證的「合格保母」,爲什麼督導保母的臺北市社會局居家托育服務中心沒察覺虐待?剴剴是兒童福利聯盟待出養的個案,被安置在保母家期間,兒盟社工三度訪視,爲什麼渾然不覺有異?

盤點全臺灣還有2萬5000個孩子仰賴居家托育,系統性的問題亟待政策修正。

2014年保母登記制度上路後,照顧三親等外的嬰幼兒須依法登記,以確保保母具托育資格、托育環境符合40項安全指標。經合格登記的保母每年得接受18小時在職訓練,以及各縣市居家托育服務中心無預警訪視和督導。

從中央的規範看來,居託中心輔導、管理保母的職責明確,但是權責下放到縣市政府,卻出現各行其是的結果。

增加訪視頻率,變「過水交差」

彭婉如基金會居家托育部研發組組長李庭欣舉例,地方政府委由民間團體的居託中心執行許多「縣市社會局覺得重要的業務,」包括辦理保母的服務登記和家長的居家托育補助,甚至要提供定點的臨時托育。

完成地方政府的行政業務,反而成爲居託中心的「主業」,大幅壓縮訪視、輔導保母的時間,也讓訪員更難看見居家托育的實況。

李庭欣說,依規定一位訪員至多督導60位保母;若一位保母帶兩個孩子,則要追蹤120個孩子的照顧情況,「實在應接不暇。」

剴剴案發生後,臺北市政府再命居託中心提高訪視頻率,從一年2到4訪,增加到一年6訪。

李庭欣難以認同,因綜合各國文獻、實務經驗,訪視時間多長才是關鍵,「至少要觀察60到90分鐘,才能蒐集到比較完整的資訊。」依目前案量,李庭欣擔心增加頻率的結果,是訪員到案家「過個水就離開」。

出養童保母,更應高標準檢視

事實上,要好好把關孩子的照顧品質,應注意的細節多如牛毛。施曉樺曾在彭婉如基金會承辦的居託中心擔任訪員、督導,經歷長達8年。她踏入保母家,焦點不只放在孩子身上,眼前出現的人是誰、爲什麼出現,都要問清楚且放在心上。

「有沒有哪邊怪怪的?」施曉樺說,包括孩子沒精神真的是因爲打預防針嗎?孩子臉上的瘀青有可能是自摔嗎?她會與督導、家長討論,並要求保母演示摔傷的經過,才能確認事實。

以剴剴案來說,臺北市文山區居託中心訪員觀察剴剴符合1歲兒童的發展,但送託一個月無法融入保母家,訪員須串接其他線索下判斷,可惜點與點之間沒有連成線,錯失接住剴剴的機會。

衛福部政務次長李麗芬針對剴剴案檢討社會安全網。她表示,社福單位共同訪視,應爲常態。 (王建棟攝)

0至2歲的孩子本就高度脆弱,而等待收養、被暫時安置的孩子,更是完全仰賴保母和社工的關照。但是,社工一個月通常只有一到兩次與孩子互動的機會,照顧出養童的保母則是24小時全年無休。

所以與收出養團體合作的保母,不僅要取得合格登記,還要受到更高標準的檢視。勵馨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淑芬說,保母照顧孩子的動機跟理念一定要非常清楚。

「勵馨與新進保母合作總是誠惶誠恐,」王淑芬指出,「訪視頻率甚至要到一週兩次。」

5月審草案,改革居家托育

不過,出養社工和原生家庭、保母,建立的是合作與信賴關係,王淑芬說,「我們是愛的接力賽,一起把孩子送到新的家庭。」

站在監督角色的居託中心,若能與出養社工共訪保母,較容易察覺不當照顧的情形。然而,要期待居託中心、收出養團體增加共訪機制、訪視頻率,還需政府投入更多資源。

剴剴案後,衛福部召開檢討會議,其中一項改善措施是正視政府出養兒童的職責,不應讓收出養團體全權負責出養前的短期安置、承擔安置費用,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共同承擔。

彭婉如基金會也針對全年安置在保母家的出養童,要求訪員不能只在平日訪視,假日也應列入觀察。「這不只是一件社會案件,」李庭欣說,政府、民間團體都必須加強風險預防、讓制度變得更好。

爲強化託嬰中心和居家托育的管理規範,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去年擬定「兒童托育服務法」草案,計劃今年5月送入行政院。

草案加嚴保母的登記資格,也提高違規事項的罰則,但未明訂「居家托育服務中心」的核心目標;民間團體擔心地方政府仍然各行其是,不以訪視輔導爲重心,讓督導保母、提升居家托育品質的效果受限。

社家署署長簡慧娟說明,草案還可以討論,地方政府與居託中心之間的權利義務都將列明。至於各界要求居託中心增加訪視頻率,簡慧娟也同意負荷太重時,得替居託中心爭取資源,「不能讓民間團體承擔太多。」

居家托育的改革不能再等。兩年前,監察院即發出警訊,「地方政府的稽查、輔導訪視制度難有效防範托育人員的不當行爲,有待積極檢討,避免不當托育事件再發生。」

這道警訊來不及挽救剴剴,至少要保住更多的孩子。

【延伸閱讀】

世界第一的健保,可能看不好你的病 壽命輸韓國、糖尿病死亡率是日本7倍

00940之亂 ETF教父劉宗聖獨家迴應:市場沒過熱,我們進來算慢了

全聯開店術數據解密:搶標地上權、跟着建案走 全臺十大熱區是?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794期;訂天下雜誌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