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高中讓2000餘名學生集體跪拜父母!

“一!”

學生面向家長跪下。

“二!”

學生拱手。

“叩首!”在指令下,2000多名學生向家長跪拜叩首。

近日,網絡上一則中學生接受“感恩教育”的視頻引發熱議。視頻中,2000多名學生集體身穿校服、排列整齊與父母相對,在主持人“深深感謝你給予我生命”、“父母者,人之本也”等臺詞下,向父母三叩首。有網友質疑這種感恩教育是“作秀”,涉嫌“道德綁架”。11月22日,該校相關工作人員接受媒體採訪時迴應,叩拜只是一種感恩的形式

對此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建軍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跪拜叩首的感恩教育更像是一種“作秀式”的表演,“與其提倡感恩教育,不如強調愛的教育,平等教育。”

網友質疑“跪拜”不妥,學校公號回懟:你是不是有毛病

該視頻最早發佈在名爲“沁陽市第一中學”的微信公衆號內。

據該公衆號發佈的文章《五十華里遠足 兩千學子叩首——沁陽一中距高考200天系列活動報道》(以下簡稱:《兩千學子叩首》),11月19日,在距2019年高考200天之時,河南沁陽一中及覃懷校區高三年級共同舉行了以“成就最好的自己”爲主題的系列活動。活動分爲“勵志演講、50華里遠足、感恩教育”三個部分,學校領導、2800名高三師生、近3000名學生家長共同參與了此次活動。學生跪拜父母屬於感恩教育活動部分。

22日,該校教務處一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證實,該公衆號爲學校官方賬號。對於叩首跪拜式的感恩教育,該工作人員表示,解釋需要諮詢學校辦公室。澎湃新聞多次致電校辦公室,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當天稍早時,據南方都市報短視頻官方微博報道,該校相關工作人員曾迴應稱,行叩拜之禮是作爲父母朗讀家書的迴應,只是一種感恩的形式,目前學校領導在外培訓,具體事宜暫不作迴應。

澎湃新聞注意到,在該公衆號《兩千學子叩首》文章下的留言區,有網友表示了對叩首感恩形式的讚賞,“頭叩得好。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羊羔尚知跪乳,何況人呢?”也有人建議,或許把叩首換成90度鞠躬會更好。

但也有網友表示質疑,“教學生感恩的方法有很多,是不是非要用這種有爭議的行爲”、學校的做法是否暗示“磕頭就孝順,不磕頭就不孝順”。對於此類非議,公衆號則以 “你是不是有毛病”、“學校只是通過這種形式教育學生感恩父母而已” 回覆。

專家:跪拜感恩不符合現代平等人格的追求

“在活動前聽到叩首的時候我們總覺得特別過分排練的時候抱着厭惡、不得不跪的心情。可當劉主任爲我們示範怎麼跪怎麼叩首,手怎麼放……我們也是被震撼到了。”上述公號文章下,有自稱爲現場學生之一的留言稱,在遠足、看完家長寫的一封信後,發現“當時跪拜是對的”,跪拜感恩“是祖宗留下的文明”。

但在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馮建軍看來,跪拜叩首的感恩教育更像是一種“作秀式”的表演。

“通過一個活動,外部極端化刺激學生,可能學生只是當時覺得感動,而不是真正的感恩。”22日,馮建軍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感恩來源於日常的點滴,“我們倡導的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恩,父母關愛我們並不是要回報,我們應該做的是傳遞愛,既愛幫助我們的,同時也愛那些沒有幫助我們的”。

同時,他注意到,這種跪拜的感恩形式也是一種不平等的表達方式,不符合現代平等人格的追求。?

“我們今天跪父母,明天跪老師,有一天一個幫助過我們的領導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跪領導?”馮建軍說,“跪式感恩”從父母延伸開來或會讓人“一跪不起”。雖然古有跪拜之禮,但是“恢復傳統文化不代表要把傳統文化中的做法帶進來,要對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的轉化”。

山西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李海雲也表示,刻意製造一個隆重盛大的場景開展感恩教育,或會讓孩子被迫產生虧欠感,在這種愧疚和壓力之下產生的感恩表達並不一定是發自內心。

她更強調的是,感恩之情需要建立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之上。

感恩教育變味:被指從美德變爲“營銷式”洗腦

近年來,一些飽受爭議的“感恩教育”活動不斷出現。例如,只有中專學歷彭成以“感恩教父”、“感恩教育推廣第一人”之名出道,他到學校做的感恩演講讓不少學生家長抱頭痛哭,贏得了一衆粉絲,但同時也讓許多人質疑“感恩教育”淪爲一場情緒消費,是在給孩子所“營銷式”洗腦。

對於此種“痛哭流涕”以及“跪拜”等煽動式的感恩教育,馮建軍持反對態度。

“這些‘教育專家’一般都如婚禮主持人一樣,激情四射,運用語言煽情的方式,達到所謂的教育效果。”馮建軍表示,其效果是通過語言的煽情而實現的,不是通過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實現的,因此,這種感受都是即時的,轉瞬即逝。

他認爲,當前有不少開展感恩教育的培訓機構扯着感恩的大旗,把感恩“功利化”。

馮建軍說,感恩一詞隱藏了兩層含義——一方爲施予恩惠的人,另一方爲受惠者,而當感恩開始追求回報後,就讓雙方產生了利益交換關係。?

“與其提倡感恩教育,不如強調愛的教育,平等教育。”馮建軍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