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車企必須抓住的一根稻草

撰文/ 塗彥平

編輯/ 黃大路

設計/ 趙昊然

出口無疑是當下中國汽車產業的關鍵詞之一。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達到522萬輛,超越日本躍居全球第一。

從乘聯會公佈的2023年全國乘用車企業出口數據可以看出,出口的主力是自主品牌車企,不過,合資車企也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合資車企中,上汽通用的出口量達到100006輛,佔其年銷量的10%;江蘇悅達起亞出口86899輛,佔其年銷量的52%;目前唯一一家只做出口業務的合資車企易捷特出口53528輛。

另外,江鈴福特全年出口43261輛,佔其年銷量的58%;長安福特全年出口24636輛,佔其年銷量的11%;智馬達汽車全年出口24732輛,佔其年銷量的37%。

顯然,部分合資車企的出口量已經超過了國內市場的銷量。在國內市場份額被自主品牌一步步擠佔的形勢下,合資車企選擇擴大出口業務,不失爲一種行之有效的自救舉措。

不過,長遠來看,出口業務能夠扭轉合資車企的整體頹勢嗎?

從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

合資車企做出口業務,其實早已有之。

成立於2003年9月的本田汽車(中國)有限公司(注意,跟本田中國不是一回事)是中國汽車史上首個產品100%出口的整車製造企業,位於廣東省廣州出口加工區內,其生產的Jazz、Fit、Accord等車型全部用於出口。

本田汽車(中國)原本由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本田中國、廣汽集團和東風汽車集團共同出資成立,2018年成爲廣汽本田的全資子公司,更名爲廣汽本田廣州開發區工廠。

此外,北京奔馳和華晨寶馬均在2011年實現了將國產車型出口到海外市場,上汽通用則在2016年將國產昂科威(參數丨圖片)車型出口到美國。

近年來,合資車企在中國市場的市佔率連年下滑,從2020年的51.1%下滑到2023年的34.5%。在此背景下,多家合資車企紛紛加碼出口業務。

其中,韓系的表現最爲積極。

2023年,北京現代首次實現年度海外出口量突破1萬輛。根據“2025向新計劃”,北京現代定下了2025年50萬輛以上產銷目標,其中出口10萬輛以上。

悅達起亞形成了內銷外銷齊頭並進的業務格局,出口量甚至已經超過國內市場銷量。2023年,該公司整車出口銷售86062輛,同比增長125%,佔其年總銷量的52%。

目前,悅達起亞已形成賽圖斯、奕跑、煥馳三款車型的出口車型陣容。按照計劃,它將增加K5、EV5等車型的出口,出口國家也將由目前的50多個國家增加到80多個國家。

起亞中國首席運營官楊洪海告訴汽車商業評論,“鹽城工廠生產的EV5就是全球車,除了有左右舵(出口到某些市場比如澳大利亞是右舵車)區分,沒有中國版和出口版之分,包括零部件體系。EV5內飾採用十大環保材料,比如用玉米、大豆等植物做的環保材質,這些東西都是全球一體的。鹽城產全球車,供全球市場,全球同一品質。”

起亞EV5今年會出口澳大利亞。東南亞、中亞、中東、北非等起亞汽車沒有建工廠的區域,悅達起亞的車都可以出口過去,未來,鹽城工廠將成爲名副其實的起亞全球出口基地。

日系、法系、美系等也正在迎頭趕上。

2023年,廣汽本田開啓整車出口業務,致在和奧德賽混動車型分別出口至歐洲、日本市場,雙車出口銷量超2萬輛。

與此同時,東風本田也在發力國際市場,去年全新一代CR-V e:PHEV/e:HEV、e:NS1合計出口量達18695輛。

去年10月,東風日產專門成立了出口事業部,用於推動海外業務的發展。在東風集團和日產全球的支持下,東風有限計劃從2025年開始啓動國際業務,第一步設定的出口銷量目標爲10萬輛,同時還將向全球市場輸出東風有限自主研發的電動化技術和智能駕駛技術。

也是在去年10月,神龍汽車宣佈,未來的一項重要使命是成爲Stellantis集團重要的全球出口基地,在中國生產,向全球銷售。當月,神龍汽車出口的標緻408X就在越南上市,起步價爲29.6萬元,相比國內市場的起步價,高出了近15萬元。

2023年5月,福特汽車CEO吉姆·法利(Jim Farley)曾表示,福特在中國的戰略將發生變化,“我們不會試圖服務所有人。我們將在中國開展投資更少、更精簡、更專注、回報更高的業務”。

回報更高的業務之一就是出口,福特計劃將中國的業務作爲出口中心,向南美、澳大利亞和墨西哥等市場出口價格較低的電動車和商用車。當月,江鈴汽車與福特汽車簽署框架協議,在現有合作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江鈴汽車的產品出口業務。

一汽-大衆也已經透露,公司的2024年計劃之一,就是加快捷達品牌出口步伐。

越來越多的合資車企加入到出口業務的隊伍中,既順應了當下中國汽車出口的大潮流,也是新時代下合資車企謀求自我發展的積極舉措。

在合資車企稱霸國內市場的時代,出口業務還屬於錦上添花。但當下合資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下滑,這個時候再看出口業務,真的好比是雪中送炭了。

戰略佈局

汽車商業評論認爲,合資車企在出口業務上具有多方面的優勢,這些優勢使得它們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獨特的競爭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

這些優勢一部分來自合資品牌本身。

首先,合資車企擁有知名的國際品牌,這些品牌在全球範圍內享有廣泛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合資品牌還可以藉助外資方的品牌資源,進一步提升品牌影響力。

其次,國際品牌的全球化業務做得早,合資車企出海可以借力外方的海外資源,比如渠道資源、人力資源等,能夠更有效地推廣和銷售其產品。

此外,國際品牌往往已經在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積累了豐富的國際化經驗。基於此,合資車企得以更瞭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市場需求、法規政策和文化差異,能夠更好地適應和應對國際市場的變化。

還有一部分優勢來自合資車企在中國市場耕耘多年形成的成本優勢、供應鏈優勢等。

比如,成本優勢。中國工廠製造成本、人力成本相對低廉,比如很多車型出口到海外,售價要高出國內售價一大截兒。因此,不少合資車企將中國工廠作爲重要的出口基地,生產製造全球車型。

再如,供應鏈優勢。中國市場汽車產業鏈完善,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成熟度,其他國家一時半會追趕不上。

當然,合資車企做出口業務也並不容易,外方母公司如果全球工廠比較多,可能就只能在特定區域銷售,而且進入新的市場,也需要足夠的市場調研和適應性調整。

擴大海外出口已經成爲合資車企提升產能利用率、提供企業收益的重要戰略。

悅達起亞鹽城工廠計劃到2026年出口規模擴大至每年10萬輛。楊洪海表示,“在當前國內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出口的舉措對保障工廠的運作以及工人的就業,能帶來很大的幫助。”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董揚告訴汽車商業評論,原來合資企業是以中國市場爲主,現在變成內外市場並重應該是一個趨勢。

合資車企做出口業務對於公司業績的提升肯定是一個不錯的戰略選擇。不過,長遠來看,它能夠挽救弱勢合資車企的頹勢嗎?

董揚認爲,“只靠出口不可能是合資企業的根本出路,合資企業的根本出路應該國內國外市場都有競爭力才行。”

的確,內銷外銷齊頭並進、國內國外市場統統拿下才是最理想的狀態。這也是所有車企應該努力的目標。但眼下,對於合資車企來說,出口業務是它們必須抓住的一根稻草。

上海預致汽車諮詢有限公司CEO張豫認爲,出口業務的確是扭轉合資車企處境的一個方法,但是,“50:50的合資比例是障礙,最理想的是特斯拉那種獨資的模式”。

股比放開之後,部分合資車企中外方股比已經調整至75:25。即便不是外方獨資,股比的鬆動對合資車企的出口業務也是一個利好。

合資車企做出口業務已經探索出新模式。比如,由東風(佔股50%)、雷諾(佔股25%)和日產(佔股25%)聯合組建的合資公司易捷特,目前完全專注於出口業務。剛剛在日內瓦車展首發亮相的雷諾旗下全新達契亞Spring,就將由雷諾在中國的合資公司易捷特來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