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博物館再添4500餘件(套)“寶貝”

日前,黑龍江省考古遺址發掘出土的4500餘件(套)文物遷“新家”,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落戶”省博物館

據瞭解,爲了支持省博物館庫房建設,豐富文物館藏,今年1月至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省博物館開展文物標本移交工作。此次移交文物的範疇是已完成考古遺址發掘資料整理部分出土文物,既有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也有歷年配合基本建設開展的搶救性考古發掘項目,共計4500餘件(套),文物種類繁多,有玉石器、陶器骨角牙器金屬器等等,時間跨度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至唐代渤海時期,長達四五千年。

據省博物館歷史負責人海燕介紹,這些文物中包括肇源白金寶遺址1986年部分發掘資料127件(套),肇源小拉哈遺址1992年部分發掘資料86件(套),泰來平洋墓地1984年部分發掘資料126件(套),海林東興遺址1993年部分發掘資料62件(套),海林細鱗河遺址1996年部分發掘資料63件(套),海林河口遺址1994年、1995年部分發掘資料217件(套),海林洋草溝墓地1996年部分發掘資料158件(套),海林振興遺址1994年、1995年部分發掘資料233件(套),雙鴨山鳳林城址1998年至2000年發掘資料1145件(套)及碳化糧食陶片標本若干,寧安渤海上京城發掘資料2000件(套),寧安虹鱒漁場墓地1991年至1994年部分發掘資料300件(套)。

勾海燕說,文物接收後,先要進行文物的信息整理,包括文物的名稱數量、時代、來源等;然後對文物進行尺寸測量,錄入後再從發掘報告中找出文物的相關信息。錄入一件文物信息至少需要三人配合,一人電腦錄入,一人測量,一人進行查找和描述。每錄完一件文物,就會將其裝入囊匣盒子中,然後擺放到文物架上。一個遺址的文物整理完畢後,專業人員將進行拍照,以備錄入館藏文物數據庫。(記者 董雲平)